餐饮行业的规则十玩加电竞篇
栏目:美食资讯 发布时间:2023-11-25
 玩加电竞餐饮企业的正常运转,需要有一个科学的组织机构,这一组织结构必须与经营管理体制一致,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餐饮企业运营系统为餐饮企业建立组织结构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模本。这种机构应随着外部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以动态的调整来确保企业达到经营目标。餐饮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必须根据组织的复杂性、规范性和集权性程度,根据组织的目标和任务以及组织的规律及组织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来判断规划或再造组织结

  玩加电竞餐饮企业的正常运转,需要有一个科学的组织机构,这一组织结构必须与经营管理体制一致,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餐饮企业运营系统为餐饮企业建立组织结构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模本。这种机构应随着外部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以动态的调整来确保企业达到经营目标。餐饮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必须根据组织的复杂性、规范性和集权性程度,根据组织的目标和任务以及组织的规律及组织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来判断规划或再造组织结构。只有这样,组织结构的功能和协调才能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餐饮企业运营系统设计的组织结构,是在遵循企业组织理论的一般规律和企业组织设计的一般要求的基础上,结合餐饮企业自身特点而进行的。该系统下的组织结构应遵循任务、目标原则,精干高效原则,相对封闭原则,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原则,管理幅度和层次原则,权责对等和才职相称原则以及相对平衡原则。该系统下的组织结构应遵循科学的设计程序,以使餐饮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过程标准化和规范化。

  总之,经过科学的组织结构设计,整个餐饮企业组织应达到如下标准:①有直接的、明确的权力和职责路线;②有连续的业务流程;③组织中各个层级向上、向下和横向传递信息迅速而协调;④对每一岗位的工作能进行客观的评价;⑤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能胜任工作,并有良好的士气和高度的工作满足感。

  按整体组织原则管理餐饮企业。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餐饮企业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而餐饮企业运营管理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着十分复杂的内外联系。针对其综合性、系统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在餐饮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就必须从整体上把握管理对象,并在动态中把各环节联系起来在建立并处理企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同时,保持与外部的协调发展,使各方面都为实现整体目标而努力。

  按标准规范管理餐饮企业。企业是与内部各方面和与外部方面相联系的整体,只有各方面协调一致,才能顺利发展。按标准规范组织经济活动,是协调各方面关系的有力手段。组织经营活动,要根据有关的标准,如餐饮产品的质量标准、服务标准、卫生标准、定价标准以及餐饮设备设施及场地规划标准,并根据有关的规章,如有关的法规、纪律、制度、职业道德和岗位责任制等,进行管理活动。

  根据信息组织现代餐饮管理。在现代社会,信息是一种资源。对信息的收集、利用和开发,能增加企业的利润。因此,餐饮企业要建立信息中心或市场开发部,并广泛收集行业、地区、国家和国际的信息。企业要利用市场信息,组织企业的经营活动;要利用信息,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检查等管理活动。企业要采用先进的计算技术和通信设备来利用和开发信息,使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更为现代化。

  按市场供求关系经营餐饮企业。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一切经济关系要通过市场来实现。餐饮企业要通过市场取得生产要素,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参与市场竞争,开拓市场,开发新产品;要通过市场调节经营活动,实现效益目标;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分配并存的方式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监督,维护企业的正当权益。

  餐饮企业经营要求有目的地系统探索,创新经营。在这一点上,我国的经营情况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其不仅表现在设施和设备上,而且还表现在经营观念上。但是只要勇于探索,就能开发创新,使经营成果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突破。创新已成为餐饮企业成功经营的突破口,这是因为:

  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原理可知,企业的发展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创新,尽可能延长产品的成熟期,才可能持久地保持产品的竞争能力,使企业经营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尤其是餐饮企业,如果固守一种特色,一成不变,在某段时期内可能会有一定的优势,但随后就会被更具吸引力的其他企业超越或替代。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若想在菜品品种、质量、价格、服务上占有优势,就必须不断创新,否则很难吸引更多的客源。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餐饮业一直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环境差、质量低。这种状况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客观上也要求餐饮企业不断创新。要想在经营上取得突破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离不开创新。

  餐饮企业经营创新有时候来自于同行业经营成功的企业或者是竞争对手的成功之处。餐饮企业运营系统浓缩了餐饮业众多成功经营企业的精华之处,并将其提炼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模本。

  目前餐饮企业的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餐饮企业运营系统针对餐饮从业人员低素质的弱点,提出了对餐饮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餐饮服务是由餐饮部的服务人员提供给宾客的,是使对方得到以享受为实质内容的特殊服务,并且随着现代饭店服务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宾客对餐饮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做一名合格的餐饮从业人员,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正确的服务态度、广博的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身体素质等。

  餐饮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其基本素质的根本,对于提高其他基本素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餐饮从业人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要有敬业乐业的精神,要树立较强的纪律观念。

  餐饮从业人员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做好餐饮服务工作的基础。餐饮服务在满足宾客饮食的物质需要的同时,还要满足宾客的精神需要,使其感受到美的愉悦。因此,餐饮从业人员应具有优美的体态、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服务态度是指餐饮从业人员在对宾客服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其好坏直接影响宾客的心理感受。因此,从业人员既不要妄自菲薄,将自己的工作视为差役奴仆一般,也不要无所谓,马虎大意,而应牢牢树立起职业意识。服务态度的表现取决于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和责任感。餐饮从业人员正确的工作态度可简单概括为“真诚的服务”,即要用热情、主动、耐心、周到的服务态度去接待每一位宾客。

  餐饮从业人员应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这是其个人专业素质的最直接的表现,也是餐饮服务水准最基本的体现。具体包括:①基础知识,包括员工守则、饭店意识、礼貌礼节、职业道德、饭店安全与卫生、服务心理学、外语知识等;②专业知识,包括岗位职责、工作程序、运转表单、管理制度、设备设施的使用与保养、饭店的服务项目与营业时间、沟通技巧等;③相关知识,包括哲学、美学、文学、艺术、法律、各国的历史地理、习俗和礼仪、民俗与宗教知识、本地与周边地区的旅游景点及交通等。

  餐饮服务既需要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同时又离不开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服务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服务质量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与提高。因此需要餐饮从业人员具备各种不同的能力,如语言能力、应变能力、推销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自律能力等。

  经营机会与经营风险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共同存在于经营环境中的一对孪生姐妹。经营风险,是指餐饮企业在为赢得某一个经营机会,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过程中可能遭受的损失,经营环境的客观变化是经营风险产生的源头,而真正使企业遭受风险威胁的原因却源自企业本身。

  餐饮企业在利用经营机会,不断开拓经营领域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为此,餐饮企业在利用经营机会的同时,要正视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想方设法采取措施,防范风险,弥补风险造成的损失,保证餐饮企业不断壮大。

  目前,不少餐饮企业对风险的预测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为避免餐饮企业在创新经营过程中遭受损失,餐饮企业运营系统为企业提供了两种避免风险的方法。

  首先,餐饮企业应认识到在经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创新经营过程具有较大的风险,一次性投入有可能会使企业全军覆没,应该采取投石问路的态度,分期分批根据经营结果逐渐投入。就企业创新经营的整体方案来说,也不宜一次性全面铺开,而应分段推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一般来说,对于刚刚起步或初次进入一个新的市场领域的餐饮企业,应特别重视这种方法。尽管目前的利益不大,但权衡全局,它可以使餐饮企业脚踏实地地向经营目标推进。

  其次,要多观察和注意同行业企业的所作所为,当发现同行业其他企业在产品、服务或经营措施等方面有新的举措并可借鉴时,就要进行彻底的调查与研究。如果其中有优点,就要研究自己是否在此基础上有更好的方法;如果其中有缺点,则首先观察他们有什么改善的方法,然后再根据其实施的结果,自己再拟订一套超越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行动方案。这种模仿同行企业的方法的实质就是把别人当作试验品,无论其成功与失败,本企业都能根据它们的经验或教训来制定策略。

  同时,餐饮企业运营系统通过预警机制和运行控制系统的建立,为餐饮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对运营风险的防范与规避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思路,能够有效地降低餐饮企业各种经营风险发生的概率,使餐饮企业的运营处于健康的良性循环状态。

  餐饮业的标准化包括材料的标准化、食物处理的标准化、店面布置的标准化、人员服务的标准化以及各种行政作业的标准化等。标准化工作是餐饮经营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国内许多企业却常常忽视此点,以致产品及服务的品质难以控制。

  餐饮企业作业流程的规范设计,其主要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餐饮企业的整个组织系统的运作进行流程规范设计,这是部门流程规范设计的前提,也是餐饮企业能够统一协调运营的基础。它包括餐饮企业整个组织系统的运营和一些主要的有关餐饮企业全局性工作的作业流程设计。另一方面是对餐饮企业的各个部门的运作进行作业流程设计,这些部门的运作构成了餐饮企业运营的主体,也是餐饮企业作业流程规范的主要内容。

  餐饮企业组织系统流程规范设计是指对餐饮企业组织整体的运作和关系餐饮企业全局性、战略性的业务工作进行规范化的流程设计。其目的是确保餐饮企业整体组织功能的充分有效发挥,为餐饮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正常运作提供组织保障和功能支持。流程贯穿着整个餐饮企业的运作,促进着餐饮企业组织结构的不断完善和组织功能的不断丰富。

  对餐饮企业的作业流程规范,遵循的思路是“针对重点,提炼共性,示范设计”。餐饮企业的规模、所处的环境、具体的营业类型、企业的风格、管理者的管理思想等都各不相同,使得餐饮企业在组织结构的设计、组织功能的发挥等方面也互不相同。因此,在对餐饮企业进行作业流程规范时,主要是根据餐饮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功能界定的一般共性,提炼出餐饮企业作业流程规范的主要设计方面的共同特点,为各个餐饮企业提供一个较为规范化的参考模本。

  第一、国际著名品牌的竞争和挑战。国外大型餐饮公司以其丰富的菜品样式进入中国,他们比中国餐饮企业更了解外国人的胃口。国际品牌既快又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必将给中国餐饮业带来极大的冲击。与国外餐饮行业标准相比,我国餐饮行业的行业标准、法律法规建设相对落后。长期以来,国家缺乏直接适用于餐饮业活动的行业法规,标准的不完善和缺失,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服务水平。

  第二、人才流失将是中国餐饮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外资餐饮企业,将会以各种手段、优惠条件、雄厚的资金实力、宽松的工作环境吸引餐饮技术、管理、服务、文化等方面的人才。

  第三、行业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餐饮业两极分化加剧。主要是部分企业仍存在卫生与安全隐患。与国际行业相比,我国餐饮业整体缺乏先进管理技术和标准化的运作体系。在从业人员中,低素质就业人口多,高素质人才缺乏,餐饮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和专业培训工作滞后。一些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餐饮企业将会加速衰亡,特别是国有企业,如果不改制,势必衰退;而一些民营餐饮企业,由于机制灵活,则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第四、产业化程度水平低。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档餐馆数量众多而符合大众消费的中低档餐馆却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人力、物质和技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产业技术不规范,生产技术以师傅带徒弟的经验为主,缺乏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企业生产经营分散、封闭,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中国餐饮业普遍是中小企业,很难同麦当劳、肯德基等国际著名品牌相比。肯德基在中国境内的连锁店已经开到五百家,中国的餐饮企业要达到这种水平还有很长的路。

  内容摘要:标准化一直是中餐企业发展、扩张的瓶颈。本文通过借鉴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理论的思路,从理念、行为、视觉标准化三个方面对餐饮企业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内涵进行阐述,并依此对中餐企业标准化策略进行了探讨。

  多年来,我国餐饮业一直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但数据显示中国餐饮百强企业中,外资企业占了很大比例,百胜集团则以绝对的优势高居榜首(丁玉勇等,2009)。究其原因是经营管理方面的差距,特别是在标准化方面,中餐企业存在明显不足。

  第一,总体管理制度缺乏标准化,效率和效益低下。中餐企业多以手工操作、单店作坊式经营和经验管理为主要特征(李晓黎,2001),经营成本高,产业化程度低。而标准化能够将最优的实践经验加以固定并推而广之,利于优化企业经营各环节和流程,控制生产经营成本,提高效益。

  第二,餐饮产品制作方法缺乏标准化,品质难以持久(李健等,2006)。在中餐企业中,技术的传授以师傅带徒弟方式为主,产品质量完全依靠厨师经验把握。而餐饮产品制作和质量控制方法的标准化使良好的操作方法能够被推广,并大大降低厨师个人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从而有效保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第三,企业难以“复制”,扩张之路困难重重。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标准体系,许多中餐企业难以保证各分店的一致,严重影响企业的扩张。可见,标准的缺失已成为制约中式餐饮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式餐饮标准化发展是中餐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基于CIS理论,对中餐企业标准化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餐饮企业标准化是一个概念体系,涉及餐饮企业经营的多方面活动。而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理论中理念、行为和视觉的分类思路比符合餐饮企业标准化的内容特点,可借以用于对这一标准化系统进行分类。

  CIS意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指将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通过统一的视觉设计加以整合和传达,使社会公众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从而营造最佳的企业运作环境。它由企业理念识别系统(MIS)、行为识别系统(BIS)及视觉识别系统(VIS)三个有机整合运作的子系统构成。所谓理念识别系统,主要指企业的经营理念,是企业经营哲学、价值取向、企业精神的结合体,包括战略目标、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三个方面。行为识别系统指企业在其经营理念的指导下,所形成的一系列经营活动。视觉识别系统是基于MIS,根据和一切经营活动有关的媒体要求,设计出交流的识别符号,以塑造企业形象,使企业内外群体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陈荣荣等,2001)。

  借鉴该理论,本文将餐饮企业标准化系统分为理念标准化、行为标准化和视觉标准化。

  理念标准化通过行为和视觉的标准化体现,是最深层的标准化,是餐饮企业标准化的灵魂。它包括企业战略目标、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标准化。首先,为了实现长远经营与竞争力提升,餐饮企业必须确立明确、统一的战略目标。其次,餐饮企业要使全体成员拥有一致的价值追求。在其指导下,餐饮企业要制定详细明确的行为准则,以规范全体成员的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保证企业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价值追求。

  企业行为包括企业员工对内和对外的各种行为,及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行为。行为标准化是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对顾客的满意度有重要影响,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它具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内部管理制度标准化,即餐饮企业的人、财、物管理有一致的标准可依。在其规范下,应实现原料及采购、产品制作、产品质量及服务的标准化(于千千等,2008)。原料及采购标准化主要指为保证原料质量和及时、准确、充足的供应,对供应商选择标准、原料采购渠道和程序、原料质量控制等方面做出统一、明确规定。比如规定蔬菜必须从无公害种植基地采购。餐饮产品制作标准化指餐饮产品制作的程序和方法遵循统一、量化的标准。比如制定标准菜谱,对产品用料种类、数量及产成品规格等进行详细规定。原料及采购和产品制作标准化最终是为了实现餐饮产品质量标准化,即保证企业的每家店面每次提供的同一种餐饮产品都具有相同味道、外观、卫生状况及营养成分。为此,质量标准化中还需包含餐饮产品制作过程中的卫生条件及半成品、制成品的保存和处理要求的标准化规定。服务标准化指对企业的服务种类、内容、程序和标准做出明确、详细的规定,以向顾客提供持续一致、高质量的服务。

  第二,营销标准化,即餐饮企业制定统一的营销目标和营销策略,采用统一的营销手段,努力塑造和维护企业整体营销形象。它一般体现在产品、定价、渠道和促销四个方面。产品标准化要求餐饮企业拥有统一的基本产品目录,在各家店面都提供相同种类的基本产品。定价标准化则表现为同一区域(比如同一国家)各店面的产品实行统一价格。渠道标准化是餐饮企业针对不同产品分别选择最优渠道并固定成企业标准,形成统一的渠道策略。比如,即食产品在餐饮店面中销售;而速冻产品则在超市中销售。促销标准化主要指餐饮企业对促销活动在促销方式、促销费用、促销时间等方面进行标准化规定,以保证其在适当的费用投入下获得既定的良好效果。比如,规定新店开张时要在当地媒体进行一定程度宣传。

  第三,扩张方式标准化。此处的扩张方式包括开发新产品、开设新店。新产品开发标准化指新产品的提出、研制、审批、试销及成为正式产品的程序、期限及物质、人力投入等都具有明确详细的规定。新店设立的标准化则要求企业设立新店时,设立方式(如特许经营、直营等)、店面规模、选址、加盟者资格(如果采用特许经营方式)、原店与新店间关系等都遵循明确的标准。

  本文的企业视觉指通过企业标识、商标、产品包装、企业内部环境布局和员工着装等媒介塑造和展现企业形象。视觉标准化是标准化的外显层,直接影响顾客对餐饮企业形象的感知。它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经营环境标准化,指餐饮企业在店面装修布置(包括厨房、卫生间的布置)上遵循统一的标准。它执行情况是企业标准化程度的最直接反映。第二,设施设备和工具标准化,指餐饮企业所具备的餐饮产品制作器具、餐具、菜单和饮品单、卫生及安全保障设备和工具等物品的质量、性能、样式、数量等要符合统一的标准。第三,员工着装标准化,即根据企业内不同职位的特征与需要,为各岗位员工(尤其是直接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员工)分别设计不同的工作服,使员工的着装整齐划一并体现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又称组织文化(Organiza- tional Culture),是一个由组织成员持有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行为的共享的意义和信念的系统。标准化是形成、强化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体现。统一、强势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积极性,利于促进标准化的顺利执行与实现。因此,在经营管理中,中餐企业首先应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培养,促进整个企业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准则和文化观念的形成,以实现理念标准化,并为行为和视觉标准化的实现奠定基础。

  消费者到饭店就餐的目的首先是品尝餐饮产品,满足果腹与享受美味的需求。因此,中餐企业行为标准化的第一步,就是要实现其餐饮产品质量的标准化,以持续吸引顾客。这要求企业针对原料采购到产品制作完成的每个环节制定严格、详细的标准。此外,餐饮产品的设计必须在基本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区目标消费者的需求特点,并及时开发新产品,以保证产品适销对路。服务质量的好坏对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对餐饮企业的声誉也有重要影响。因此,中餐企业要关注服务标准化,设计一整套具体、可操作、书面化的服务标准。为保证实施效果,企业要加强员工培训,并注重标准的量化。

  鲜明亲切的企业标识,统一、舒适的就餐环境,干净、整洁的制作设备和空间以及着装一致的员工都是企业的良好品质和优越档次的代表,对顾客尤其是潜在顾客有很大吸引力。因此,餐饮企业应针对店面设计、设备工具和员工着装等各个方面制定严格的标准,体现和提升企业的规范化水平与档次,使顾客获得统一的视觉感受,进一步增强对企业的认知。

  综上所述,标准化需要大量投入,基于CIS的中餐企业标准化系统的推行是一个渐进有序的过程。对于资金较少的中小企业,要全面实行标准化比较困难。因此,餐饮企业在推行标准化时应结合自身实力,运用“二八定律”抓住重点,逐渐实现标准化(贺玲玲,2008)。

  1.丁玉勇,程大进.以烹饪标准化促进中式餐饮标准化现化化发展.中国经贸,2009(10)

  3.李健,李祝舜.现代中餐企业的标准化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5.于千千,张雪占.论餐饮产品标准化管理.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一)严厉打击不合法生产销售“地沟油”行为。各乡镇、各有关部分要将“地沟油”整治作为食物平安整理的主要内容,以县城及周边为重点,细心排查和清算不合法生产“地沟油”的黑窝点,摸清“地沟油”原料起原和发卖渠道,对发现的问题清查究竟,对黑窝点一概取缔,严厉打击有关违法犯罪过为。要以集贸市场、批发点等场合为重点,严厉查处运营冒充伪劣和起原不明食用油的行为。

  (二)谨防“地沟油”流入食物生产运营单元。以集镇、旅行景区等餐饮业集中地为重点地域,以食物生产小作坊、腌卤熟食店、暖锅店、小餐馆、陌头餐饮摊点和黉舍食堂、企事业单元食堂、工地食堂等集体食堂为首要对象,增强对食用油购货记载和票证反省,依法查处从不合法渠道购进食用油和运用“地沟油”加工食物的行为。对运用“地沟油”的食物生产运营单元依法责令停产破产整理,直至撤消答应证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查刑事责任。

  1.餐饮效劳供应者该当依照市食物药品监管局等7部分结合的《关于在餐饮效劳单元执行食物原资料起原及餐厨垃圾处置信息公示准则的公告》要求,设立食物原资料起原及餐厨垃圾处置公示信息牌,保证公示信息牌的内容线.餐饮效劳供应者该当设置专门的餐厨垃圾搜集容器,搜集容器坚持无缺和密闭,并标明餐厨垃圾搜集容器字样。加工运营场合面积在500平方米及以上的餐饮效劳供应者该当依照情况维护治理的有关规则,装置油水别离器或隔油池等污染预防设备。

  3.餐饮效劳供应者该当将餐厨垃圾与其他生涯垃圾分隔搜集,日产日清。制止将餐厨垃圾暴露寄存以及排入雨水管道、污水管道、河流、水渠和茅厕。

  4.餐饮效劳供应者在餐厨垃圾发生后24小时内将其交给收运单元或小我运输,不得将餐厨垃圾交由未在城管部分建档备查的餐厨垃圾收运单元或小我收运、处置。

  餐饮效劳供应者自行搜集、运输和措置餐厨垃圾的,该当契合城管、环保主管部分规则的前提。

  5.餐饮效劳供应者该当于2012年10月1日前到县卫生和城管部分对餐厨垃圾发生措置状况建档备查。

  建档备查内容包罗餐厨垃圾发生单元称号、法定代表人或担任人、地址、运营局限,均匀日发生餐厨垃圾分量、流向、用处等,还应供应餐厨垃圾收运合同或和谈复印件。

  6.餐饮效劳供应者该当与餐厨垃圾收运者签署餐厨垃圾收运合同或许和谈,相关合同或许和谈不得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物平安法》相关规则,不得将餐厨垃圾收受接管作为食物原料。

  餐厨垃圾收运者发作改变的,餐饮效劳供应者该当实时向县卫生和城管部分申报,更改档案记载。

  7.餐饮效劳供应者该当向餐厨垃圾收运者讨取相关证实资料。收运者为餐厨垃圾处置专业公司的,该当讨取营业执照和法人相关材料;收运者为小我的,该当讨取身份证复印件,照实记载收运者姓名、性别、春秋、联络德律风,以及餐厨垃圾处置地乡镇当局(街道做事处)、村委会(居委会)等机构出具的餐厨垃圾处置方法证实文件。

  8.餐饮效劳供应者该当树立餐厨垃圾发生、收运台账,自行措置的还应树立措置台账,台账记载该当保管两年以上。

  台账该当载明下列内容:餐厨垃圾的产出量、餐厨垃圾收运单元称号或收运小我姓名、收运工夫、用处、餐厨垃圾发生单元担任人或许其指定人员的签名以及收运单元收运人员的签名。

  餐饮效劳供应者自行措置餐厨垃圾的,其发生、措置台账该当载明下列内容:餐厨垃圾的产出量、用处、措置工夫、单元担任人或许其指定人员的签名。

  1.餐厨垃圾收运者应将餐厨垃圾与其他生涯垃圾分类,执行独自搜集、密闭运输,并在收运进程中接纳防臭、防流掉、防渗漏等办法避免情况污染。

  2.餐厨垃圾收运者不得将餐厨垃圾排入雨水管道、污水排水管道、河流、水渠和茅厕。

  3.餐厨垃圾收运者每日(含法定节假期)至少到餐厨垃圾发生单元清运一次餐厨垃圾,并在当日内将餐厨垃圾清运至餐厨垃圾处置单元处置。

  4.餐厨垃圾收运车辆要在分明地位设立信息公示牌,对当日餐厨垃圾起原和去向信息予以公示,公示信息要线日前到县城管部分建档备查。

  建档内容包罗餐厨垃圾收运单元称号(含小我姓名)、法定代表人或担任人、地址、运营局限,均匀日收运餐厨垃圾分量、流向、用处等,还应供应餐厨垃圾收运合同或和谈复印件,以及餐厨垃圾处置方法证实资料等。

  1.餐厨垃圾措置者该当依照国度有关规则和技能规范,积极推进餐厨垃圾资本化应用和无害化处置。

  2.餐厨垃圾措置者该当接纳办法避免处置进程中发生的污水、废气、废渣、粉尘等造二次污染。

  3.餐厨垃圾措置场合要在分明地位设立信息公示牌,对餐厨垃圾的起原、每日措置分量以及最终品用处信息进行公示,公示信息要线日起不得接纳、处置未在县城管部分建档备查的餐厨垃圾收运单元或许小我输送的餐厨垃圾。

  将餐厨垃圾中的泔水粗加工后用于饲喂畜禽的单元和小我应在县农发部分建档备查;将餐厨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置收受接管的单元和小我应在县城管部分建档备查;将餐厨垃圾用于工业原料进行再加工的单元和小我应在县质监部分建档备查。

  建档内容包罗餐厨垃圾措置单元称号(含小我姓名)、法定代表人或担任人、地址、运营局限,均匀日措置餐厨垃圾分量、用处等,还应供应餐厨垃圾收运合同或和谈复印件。

  8.餐厨垃圾措置者该当积极展开餐厨垃圾处置的科学研讨和工艺改进任务,经过制造肥料、沼气、工业产物等方法进步餐厨垃圾的资本化应用率。

  (一)增强食物生产运营单元的主体责任。食物生产运营单元要增强食物平安责任主体认识,对峙诚信守法运营,实在实行社会责任。要严厉执行生产卫生规范和操作标准,树立健全并严厉落实进货检验、索证索票和全程追溯准则,增强对食物原料的查验检测,发现问题立刻处置并向监管部分申报。

  (二)树立“一把手”担任制。各乡镇和有关部分要树立“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垃圾治理任务“一把手”担任制,增强一致指导和组织协调,明白任务目的和义务分工,树立健全餐厨垃圾的监督工作机制。

  (三)落实部分监管责任。有关部分要依照各自职责和食物平安整理义务分工,仔细布置和做好有关任务。

  县食物药品监管局(县食安办)牵头担任全县“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垃圾治理任务,增强统筹协调、宣传发起和监视推进任务。

  县城管局担任餐厨垃圾收运、措置环节的监视治理。按收运环节与措置环节规则一一落实。对餐厨垃圾发生、收运单元和小我信息建档备查,对餐厨垃圾收受接管处置站措置信息建档备查,一致制订建档备查规则。

  县卫生局担任餐饮效劳供应者餐厨垃圾发生环节的监视治理。催促餐饮效劳供应者落实餐厨垃圾处置信息公示准则;对餐饮效劳供应者发生、自行收运和措置餐厨垃圾的相关信息建档备查,一致制订建档备查规则;对餐饮效劳供应者申报的餐厨垃圾措置状况、台账记载状况进行核实;依法查处餐饮效劳单元以餐厨垃圾为原料制造食物的违法行为。

  县消费者协会担任共同县卫生局对餐饮效劳运营者的餐厨垃圾措置进行监视治理。

  县质监局担任依法查处生产范畴中运用餐厨垃圾为原料进行食物生产的质量违法行为;对抛弃食用油脂加工企业餐厨垃圾处置信息建档备查,一致制订建档备查规则;对餐厨垃圾再生产品的质量、规范施行监视治理。

  县工商局担任对搜集、加工、发卖餐厨抛弃油脂及其再生产品的企业和个别工商户的注册注销;依法取缔无证生产“地沟油”行为,依法查处流畅环节运营发卖应用加工后的抛弃食用油脂冒充食用油的行为。

  县农发局担任畜禽养殖场合的监视治理;对畜禽养殖场合运用餐厨垃圾信息建档备查,一致制订建档备查规则;依法查处运用未经高温处置的泔水和其他餐厨垃圾豢养畜禽的违法行为。

  县商务局担任催促餐饮效劳行业标准餐厨垃圾措置任务,倡议改良食物加工工艺、文明用餐和履行净菜上市,促进餐厨垃圾泉源减量。

  县公安局担任供应法律保证,共同有关部分对收运、措置餐厨垃圾进程中的交通违法和其他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县流管办、县信息办、县广电局、《今天》等有关部分和单元依照职责分工做好餐厨垃圾治理的有关任务。

  (一)增强组织指导。为具体做好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垃圾治理任务,立县食物平安暨餐厨垃圾推进任务组,担任组织、协调、监视、催促全县食物平安暨餐厨垃圾治理任务。

  (二)仔细督导反省。县当局目督办要对“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垃圾治理任务目的义务完状况进行督导反省。对问题凸起且长时间得不到处理的,要传递批判、催促整改,并追查有关担任人的责任。要将“地沟油”专治和餐厨垃圾治理内容,作为各乡镇、有关部分食物平安综合评价的主要审核目标。

  餐具消毒服务是一种新型的行业,近期在各地餐饮业服务市场广泛兴起,以餐饮单位以及消毒公司为载体。为了能够使消费者所处的整个食品安全环境更加的可靠与稳定,就需要重视对消毒餐具消毒效果的定期监测与完善。为了解我区的餐饮单位和消毒公司消毒餐具的消毒情况,提高餐饮业食品卫生水平,保障居民的饮食安全及为我区餐具消毒和监测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于2014年1月到3月对本区236家餐饮单位和消毒公司进行了抽样调查,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2014年1月到3月期间对236家餐饮单位和消毒公司进行随机抽查,其中大中型餐饮单位76家,小型餐饮单位128家,消毒公司22家(注:小型餐饮单位是指面积在100m2以下的单位,其余为大中型餐饮单位),每家单位根据其规模大小随机抽取(7±5)件餐具,大中型餐饮单位共抽取样品550份,消毒公司抽取样品264份,小型餐饮单位抽取样品731份,所取餐具均来自于单位消毒后准备使用的各类餐具如碗、盘子、茶杯、酒杯、勺子和筷子等,每件监测餐具样品贴入大肠杆菌群快速检测纸片2张,每张25cm2,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润湿纸片后立即贴入样品餐具内侧表面,30秒后取下,立即将其放入无菌纸袋,2小时内送检。

  12 检测依据采样方法和检验结果依照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GBl4934―94进行[1]。

  13 检测试剂大肠杆菌群快速检测纸片均为南京三爱实业有限公司研制,所有检测纸片使用前均为蓝色,每张纸片面积为25 cm2,均由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监制。

  14检测方法将所采取样品纸片置于37°温箱中培养17-19h,之后若纸片保持蓝色则显示为大肠杆菌阴性,若纸片上出现黄色或黄色背景上出现红色斑点或片状红晕则为阳性[2],依照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GBl4934―94进行评价。

  15结果评价通过以上检测方法,若大肠杆菌阴性则评价为合格,大肠杆菌阳性则评价为不合格。

  通过2014年1月到3月对本区236家餐饮单位和消毒公司共1545份餐具的检查,合格的餐具样品共1438份,消毒合格率为9310%,发现其中大中型餐饮单位合格的餐具样品为531份,消毒合格率为9654%,小型餐饮单位合格的餐具样品为605份,消毒合格率为8275%,消毒公司合格的样品为264份,消毒合格率为100%。

  大肠杆菌是一种普通的原核生物,是一种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类细菌,学名为“大肠埃希菌”,正常情况下,大肠杆菌与人体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但在一定条件下,大肠杆菌会成为致病菌,易引起腹泻和败血病等,大肠杆菌主要通过污染食物或者餐具从而引起对人的感染[4],因为其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次报告中将其作为消毒餐具消毒效果的观察指标。民以食为天,食品卫生安全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消毒餐具是我们日常经常接触的一个与我们食品卫生安全紧密联系工具,其直接关系着我们日常的饮食安全,通过这次对本区的236家餐饮单位和消毒公司共1545份餐具的检查,发现本区的餐具消毒总体合格率为9310%,与外地的相关报告相比较处于较为理想的状态,在各种单位中,消毒公司以百分百的合格率取得了让人民满意的结果,其次中大型餐饮单位的合格率为9654%,大部分中大型餐饮单位的安全卫生状况还是值得人民信赖的,最后小型餐饮单位消毒合格率仅为8275%,小型餐饮单位的餐具消毒状况令人担忧,究其缘由可能是消毒公司和一些大型餐饮单位具有完善的消毒设施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且得到了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而小型餐饮单位的得不到相关的重视和支持,严重缺乏相关的消毒设备[3],相关原因可能还包括以下几点:(1)饮食从业人员对餐具消毒的意识不足,文化水平低,重视不够,卫生观念差(2)消毒设施装点门面,消毒只是形式工作,餐具使用前根本未进行消毒或消毒不彻底。(3)餐具保洁措施欠佳,保洁柜不消毒或不密闭,造成二次污染。(4)消毒液配制不当,剂量不足,消毒时间不符合要求等或者消毒药品质量低劣。(5)消毒从不设专职人员,从业人员轮换上岗使消毒出现空白[5]。对此我们有如下建议:建议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食品卫生工作,加强对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的相关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相关法制观念和卫生知识水平,自觉搞好餐具消毒工作,改善小型餐饮单位的消毒设备或者要求相关缺乏消毒条件的餐饮单位使用消毒公司的餐具,同时要加强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建立起健全的消毒管理制度[6][7]。从制度建设的角度上来说,需要依托于对相关行业标准与规范的制定,使对餐具消毒工作的监督管理能够有据可依,有理可循。具体建议为:建议卫生、质监、标准等部门尽快制定餐具集中消毒企业的卫生规范和集中消毒餐具的卫生标准,要求这种企业同其他食品生产企业一样设置更衣室、原料库、成品库、检验室等场所,每批产品出厂前必须依照相关卫生标准进行检测。卫生部门更应依照规定加大对该行业的日常卫生监管力度,尤其要注重对该行业从业人员健康证明检查和产品在市场上的抽检。除此以外,对餐具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测,对不合格者进行相关处罚,提高餐具消毒合格率,确保就餐人员的食品安全卫生的健康及全区饮食业合法卫生经营;最后,还需要重视对餐具消毒监管工作的宣传力度,统一餐饮业和消费者对这种新兴行业的认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应加强宣传,使消费者和各餐饮业主对餐具集中消毒服务有深入的认识,并对集中消毒的餐具放心使用。各餐饮业主应了解到餐具集中消毒并不能完全实现所有餐具和食品用工具的消毒,还应设置洗刷消毒间,配备专职消毒员。综合对以上措施的落实,使消毒效果能够有所保障。

  [1]李丽颖,2011年对周至县餐饮单位和消毒公司消毒餐具的消毒效果监测报告 [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2):483-484

  [2]檀华,何君,原丽,等布鲁氏菌病快速诊断试纸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J]中国共患病杂志,2009,20(8):718-719

  [3]梁俊杰,者永文,姜 涛,等,2001-2004年新疆阜康市餐具消毒监测报告[J]地方病通告,2006,21(5):79-80

  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而其中的住宿餐饮产业发展迅速,也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越来越多的省市区将住宿餐饮产业,特别是餐饮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理论研究中,住宿餐饮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也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张世尧,2003;琚胜利、陆林,2005;杨柳,2007),餐饮产业能够显著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梁达,2007)。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了餐饮产业包括地区餐饮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宋冬雯,2008;邓念武,2009;陈骋、黄莹,2012;等)。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江西省为例,对住宿餐饮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作用进行定量研究,以更好地促进其健康发展。

  近年来,江西省住宿餐饮业高速发展。2001-2011年,江西省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年均增长速度达19.74%,远远高于全省GDP年均增长速度(12.4%)。其中,2011年住宿餐饮零售额增长速度更是高达23.95%,2012年为22.35%。

  从规模上看,2001年江西省住宿餐饮业零售额仅为66.86亿元,到2011年则达到431.4亿元,2012年达到527.8亿元,短短10年间增长了近7倍。从人均消费指标看,江西省2001年人均住宿餐饮消费仅为159.74元,2011年则达到961.44元,2012年达到1175元,亦增长近7倍。尽管与广东、北京、山东、上海等住宿餐饮业大省相比,江西住宿餐饮业仍处于较低水平,但不可否认,江西住宿餐饮业已然进入发展快车道。

  2007年中国社科院财贸所荆林波和李蕊(2007)提出服务密度概念,将其定义为某地区的服务业增加值与该地区的面积之比,以此计算单位面积的服务业增加值,测算不同地区的服务密度。本文据此计算了江西省1980-2012年住宿餐饮业的服务密度(见图1)。结果显示,江西省住宿餐饮业服务密度呈逐年上升趋势:1980年仅为0.09万元/平方公里,2007年突破10万元/平方公里,之后持续上升,至2012年达到31.62万元/平方公里。这表示2012年江西省每平方公里面积承载的住宿餐饮值为31.62万元。尽管江西省的住宿餐饮服务密度持续上升,但从横向比较来看,仍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省份。如何进一步推动住宿餐饮产业的发展,将是江西省下一步的重要目标所在。

  住宿餐饮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和带动性,表现为对经济增长的显著拉动作用。本部分通过构建投入产出模型以及计量模型来定量分析江西省住宿餐饮业对经济增长以及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

  2001-2011年,江西省住宿餐饮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在3%-4%之间,且呈现上升趋势,已成为经济中的重要行业。不仅如此,住宿餐饮业更是江西第三产业中的重要部门,2011年已占第三产业的11%。

  2001-2011年,江西省住宿餐饮业的发展速度均明显快于GDP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特别是自2004年以后,江西省住宿餐饮业保持了近20%的发展速度,2011年达24%,高于全省GDP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12.5%和11.1%)。

  从产业的贡献率来看,住宿餐饮业表现出对经济和产业增长较强的拉动作用。2001-2011年,江西省住宿餐饮业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大部分年份保持在10%以上,平均贡献率为11.9%左右;与此同时,住宿餐饮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也保持在3%-4%左右(见图2)。

  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产业关联以及产业贡献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经济产业分析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为进一步分析江西省住宿餐饮产业对于经济的拉动和促进作用,我们利用江西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来分析江西住宿餐饮产业与其他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定量关系。从江西住宿餐饮产业的产业关联系数、影响力系数等指标,来考察和分析住宿餐饮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相关关系,以进一步深化对住宿餐饮产业地位的认识。

  (1)江西省住宿餐饮业对于整个经济的直接消耗系数总和为0.587,这表明生产一个单位的住宿餐饮产值,需要消耗其他产业部门中的0.587个产品单位。由此可知,住宿餐饮的产业关联度较大,对于其他产业的拉动贡献较大。

  (2)江西住宿餐饮业对于其他产业整体的完全消耗系数为1.499,数值远远大于1。这表明住宿餐饮产业如果增加1000个单位产出的线个单位。而且,该系数除低于工业、建筑地产、能源供应外,远高于其他产业部门,从中也可以看出住宿餐饮业对于整个社会产业的拉动作用。

  (3)计算得出2007年江西省住宿餐饮业的影响力系数(见表)。由此可知,2007年江西省住宿餐饮业的影响力为1.499,远高于1,而影响力系数为0.996,接近于1,这说明住宿餐饮产业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将带动其他产业和整个经济增加1.499个单位产品,住宿餐饮业能够极大地推动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增长。虽然从横向的产业比较来看,江西住宿餐饮业的影响力和影响力系数低于工业、建筑地产等行业,但高于金融业以及其他服务业。因此,总体上看,江西省住宿餐饮业的产业关联性和带动作用较强,其本身应有的带动作用并未发挥出来。

  由上述简单的经济计量指标可初步看出,尽管江西住宿餐饮业的规模相对不大,但是其对第三产业的增长仍然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而从投入产出分析中可知,住宿餐饮产业与其他产业具有极强的关联性,能极大地带动经济的增长。

  进一步地,本文利用江西省1990-2011年江西住宿餐饮业值和第三产业值的数据,通过EVIEWS6.0计量软件,建立数学回归模型来精确测算江西省住宿餐饮业发展对江西省第三产业的发展的影响系数。研究发现,江西省住宿餐饮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呈现正相关关系,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江西省住宿餐饮零售额每增长1%,第三产业增加值将相应地增长0.25%。一方面,这表明了住宿餐饮业对于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这一弹性相对较小,也表明在当前还存在着诸多的限制因素使得餐饮产业的带动效应未能充分发挥。

  住宿餐饮业是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行业,其发展规模、速度和水平,往往直接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繁荣和市场活跃程度,也是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背景下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

  1999年以来,江西住宿餐饮业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逐年上升,2011年达到12.4%,平均保持在10.8%,说明住宿餐饮消费已成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重要部分。而且,除2011年外,住宿餐饮业增长速度均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99-2011年的11年间,住宿餐饮业年均增长率为18.4%,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的年均增长率。

  从住宿餐饮业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即住宿餐饮业零售额的增量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量之比)来看,从1999年以来,江西省住宿餐饮业对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持续上升,从1999年的9.3%上升至2011年15.8%,年均贡献率达12.5%。由此可以看出,住宿餐饮业发展对江西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具有较强的贡献,能够显著地扩大消费市场。

  住宿餐饮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解决劳动就业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创造就业的重要渠道,对于人口大省的江西来说,住宿餐饮业对于解决劳动就业同样至关重要。

  自2003年以来,江西省住宿餐饮业从业人数保持在100万以上。2003-2008年江西省住宿餐饮业从业人数不断增加,从2003年的116万增至2008年的144.9万。受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住宿餐饮业经营困难,从业人员开始有所下降,2010年回落到2003年的水平,2011年开始随着整体经济环境的好转,从业人数开始恢复增长,2011年住宿餐饮业从业人数为128.66万。

  2003-2011年,江西省住宿餐饮业吸纳的社会就业人员占社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平均为5.36%,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则为15.89%,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住宿餐饮产业对于社会就业岗位、吸纳更多人员就业的重要意义。

  而且,除2008年受经济危机影响而出现波动之外,江西省住宿餐饮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均略高于社会总体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住宿餐饮业本身是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的重要因素。

  通过计算得知,江西省的住宿餐饮业的就业弹性系数较低(见图3),说明虽然住宿餐饮产业虽然具有极强的就业吸纳能力,但是目前江西省住宿餐饮产业对就业的拉动能力还不足。从发展趋势来看,江西省住宿餐饮业的就业弹性系数逐年上升,这也反映出住宿餐饮业就业能力的上升空间与潜力所在。

  进一步地,本文利用江西省2001-2011年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和就业总人数的数据,通过EVIEWS6.0计量软件,建立数学回归模型来精确测算江西省住宿餐饮业发展对江西省社会就业总人数增长的影响系数。研究发现:江西省餐饮业与社会就业人数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于创造就业有显著影响,并验证了在其他给定条件不变之下,江西省住宿餐饮零售额每增长1%,则全省社会就业人数将增加0.14%。这一方面表明了住宿餐饮业对于增加就业的显著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一弹性系数相对较小,也表明江西省餐饮产业依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限制了餐饮业充分发挥其创造社会就业的效应。

  通过对江西省住宿餐饮业发展情况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江西省住宿餐饮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江西省第三产业及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产业。住宿餐饮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极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和社会就业机会的扩大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因此,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应从多个层面来完善各种政策和措施,大力促进住宿餐饮产业的发展,推动江西餐饮产业的做大做强。

  尽管江西省已经出台了《关于促进餐饮业进一步发展的意见》,但这只是政府部门的一个指导意见。为了迎接餐饮时代的到来,应重视餐饮产业,高举高打,将其定位为江西省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和人民生活满意的战略性产业。与此配套,积极制定《江西省餐饮产业发展振兴规划》,对江西省餐饮产业的发展作出系统的战略规划,将餐饮产业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中,进一步推动“赣菜”的发展,推动餐饮产业的品牌化、特色化和产业化,提升餐饮产业竞争力。

  当前,江西餐饮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特别是“赣菜”的培育和打造更是刚刚起步,因此,政府应设立餐饮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定期从省财政中设立一笔专项财政资金,用于支持餐饮产业发展,特别是“赣菜”的培育和振兴工程,从菜系的培育到市场的宣传等方面给予财政支持,并对那些餐饮产业中的创新者给予奖励和扶持。

  针对餐饮企业规模小、缺乏品牌知名度、在全国百强企业中罕见江西餐饮企业的现状,应重点扶持本土品牌餐饮企业,培育“赣菜”餐饮龙头企业。一方面,努力培育一批赣菜餐饮企业,包括恢复和壮大一批本土“老字号”餐饮企业,创立企业品牌;另一方面,大力推行连锁化、规模化等现代化的经营方式,加快企业的规模化扩张进程。与此同时,努力推动江西餐饮企业“走出去”战略,令江西餐饮企业向全国扩张和发展。

  最新的消息是,中国烹饪协会北京市烹饪协会、北京市饮食行业协会、北京西餐业协会共四大饮食协会召开座谈会,力挺“开瓶费”,并打算上书商务部,而与会商家则纷纷表示坚持“谢绝自带酒水”,而消费者协会则表示,是否自带酒水是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不容商家干涉和剥夺。

  事实上,自从2003年5月中国旅游饭店协会制定颁布的《中国旅游饭店行业规范》中提出“饭店可以谢绝客人自带酒水和食品进入餐厅等场所享用”的条文之后,“谢绝自带酒水”就已经从餐饮业的潜规则发展成为整个行业的行规,而消费者对此也是忍受已久,因此,这场偶然的开瓶费诉讼引发整个餐饮业与消费者的话语冲突也存在着必然性。

  正如一些有识之士指出的那样,消费者之所以热衷于自带酒水,根本的原因在于饭店的酒水销售存在着暴利,自带酒水乃是对饭店酒水价格虚高的一种和反抗,如果酒店酒水价格与市场价格没有差别或差别不大,双方在这一问题上根本不会产生任何矛盾。显然,餐饮业商家对“开瓶费”竭力守卫的目的乃是对“酒水暴利”这种既得利益的维护。

  在商家们看来,如果允许消费者自带酒水就会产生延长就餐时间、占用就餐位置、使酒楼翻台的次数减少和加快酒具损耗等现象,这会很大程度地增加酒店的经营成本,甚至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谢绝自带酒水和加收开瓶费之举乃是与国际惯例接轨。

  诸如之类的理由看起来言之凿凿,但真实的数据却是,国外饭店出售的酒水价格仅比市场价高出10%左右,而国内饭店的酒水价格则比市场零售价普遍高出50%甚至一倍以上,以至于酒水已经成为餐饮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占到其利润总额的1/3甚至一半以上,而这,正是酒水暴利的必然结果。

  对酒水暴利形成的这种利润依赖已经让餐饮业“卖酒成瘾”,这是他们“谢绝自带酒水”的根本原因,而事实上,这恰恰折射出餐饮业根深蒂固的畸形盈利模式——本应该建立在优良的餐饮服务基础之上的盈利模式已经让位于对酒水暴利醉醺醺的追逐。

  排名世界第一的西班牙斗牛犬餐厅可谓中国餐饮业的一个教材,他们不依赖酒水暴利,而是通过对菜品的不断研发、三星级的优良厨艺、安静优雅的就餐环境以及对顾客人数的合理限制等措施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甚至提前一个月预约都未必定到坐位。而反观中国的餐饮业,却为了一个本不合理的“开瓶费”而与消费者斤斤计较。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安,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涉及到国计民生,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一直不容乐观。2009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同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原先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仅对药品、医疗器械等进行监管,随着《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扩大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监管范围,赋予了新的监管职能。

  一直以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都采用多部门共同监管的模式,将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分为种植、生产、销售、消费等几个环节进行分段监管,2009年正式实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改变了原来由卫生部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局面,截止2011年8月,我国333个地级市中,有261个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完成职责交接;2603个设有食品药品监管机构的县(市、区)中,有1248个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完成职责交接。

  2009年《食品安全法》再次沿用了分段监管的模式,明确规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餐饮企业的监管。然而,餐饮企业作为分段监管链条的最后一个环节,之前每一个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都可能全部累积到餐饮消费环节,所以行政执法监管部门在餐饮消费环节发现食品本身存在问题的难度很高,餐饮企业面临的食品安全风险系数更大。分段监管追求的是的食品从农田到餐桌整条食物链的无缝连接,但是却忽略了种植、生产、销售、运输、消费各个环节的关系,以静态的眼光来监管动态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很容易造成监管职责不清晰,形成监管盲区。

  现实中有不少食品安全问题在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导致行政执法人员无法可依,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在执法办案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讲人情”的情况,有时行政执法人员就会选择“睁一只眼,毕一只眼”,有案不办、大案化小、小案化了。目前仍有部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执法队伍将处罚金额与员工的奖金待遇挂钩,处罚金额越高,执法人员得到的奖金越多,容易致使执法人员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把行政处罚当作是一种创收的途径和手段。这也很可能导致执法人员在执法办案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利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对餐饮企业的处罚金额就高不就低,容易出现执法不公的情况。

  为了保障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我国对餐饮企业尤其是新单位的准入有着严格的许可程序、标准和规范。目前,上海对小型餐饮企业的准入许可是比较高的,例如设置熟食卤味配制、裱花操作专间,采用化学消毒的需要设置3个以上水池等等,但是设施设备到位,并不意味着不存在食品安全隐患,而恰恰是很多食品安全事件的原因都是因为觉得硬件条件好,就疏于监管才导致发生食物中毒或食品安全事件。此外,在执法思维上也存在着重事后追究轻事前防范的问题。事后追究是在不利后果发生后才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保证损害结果不再继续扩大,但对已经发生的损害结果已无能为力,而事前防范不同,它可以把一切不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正是执法思维中一贯的局限性,导致了监督执法重审批轻监管,重事后追究轻事前监管,也使食品安全执法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状态,总是疲于应付,充当救火消防员的角色。

  《食品安全法》在社会公众、专家、媒体的“千呼万唤”中终于出台,这部法律对健全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卫生”到“安全”,虽然是两个字的差别,但确实是对食品监管理念上的巨大转变。《食品安全法》摒弃了一些旧的制度,将涉及生产、流通、餐饮消费等各个环节方面的规定在一部法律中体现,也首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召回制度、“一赔十”的赔偿原则等新的内容,然而匆忙出台的《食品安全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影响到行政执法工作的正常运作,尤其是餐饮服务企业监管方面。

  《食品安全法》实施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餐饮企业进行行政执法的过程中,常常遇到“执法无据”的情况,实施了10多年的《食品卫生法》中有很多法律条文已经被监管部门和餐饮企业所认可,在实际执法过程中操作性强,监管效果好,但是新出台的《食品安全法》中却没有了这些规定。除此之外,《食品安全法》还存在着有违法条款,但没有处罚依据的情况。例如:餐饮企业食品加工操作区域环境脏乱不堪、食品从业人员个人卫生状况差等等都只有违反的条款,没有处罚依据,执法人员在实际执法中只能不断地督促餐饮企业整改,并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然而收效甚微。我国应当对现有的《食品安全法》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和调整,对于原《食品卫生法》实施中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在不违反《食品安全法》的前提下,将其纳入地方性法规,或者可以根据各地方的实际食品安全现状,通过地方立法来完善《食品安全法》中的空白点。

  食品安全标准是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也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餐饮企业进行监督执法的重要技术依据。目前我国的涉及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大概有1800项,食品行业标准大概有2900项,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有634项,但与美国、欧盟等世界发达国家比较,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发展还“任重道远”。有很多食品标准已经无法满足监管执法的需要,甚至还有不少标准已经被废弃多年不使用,使得监管部门在监督执法中无所适从,因此尽快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迫在眉睫。

  第一,清理整合现行的食品安全标准。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交叉、重复和自相矛盾的现象较多,尤其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餐饮企业的食品进行监督抽检时,面对各个部门制定的标准不知道应该使用哪种标准才能得到最准确的结果。第二,根据食品技术的进步及时更新食品安全标准。技术人员在制定标准时往往很难知道某种食品的技术今后会发生怎样的改革或者添加何种非法物质,因此标准总是会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缺陷,一旦发现问题后,就要及时的更新食品安全标准,使行政执法人员有法可依。第三,制定食品安全标准要科学合理。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不能仅仅因为目前的整体产业状况、单纯地谋求经济利益就牺牲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例如国家新出台的《生乳安全标准》将蛋白质的含量从原来的每100克含2.95克下降到2.8克,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也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为了保证奶农的利益而破坏了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初衷,使得原本标准就不高的《生乳安全标准》现在更是“一降再降”。

  长期以来,我国对餐饮企业的监管存在注重事后追究,疏忽事前预防的问题,因此只有改变原来的执法思维方式,推行预防为主的监管理念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发达国家目前都采用了先进的HACCP原则即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原则,对餐饮企业食品加工烹制的每一个过程进行监视和控制,从而降低危害发生的概率。

  我国餐饮企业整体水平较低,90%以上多为小型餐饮企业,存在着食品加工条件差、卫生意识差,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等诸多问题,通过实施HACCP原则可以完善原来的管理模式。《食品安全法》在第二章中全面阐述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内容,第33也规定了“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符合良好生产规范要求,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这为我国对餐饮企业实施HACCP原则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但是,中餐加工方式比较复杂,如何引导餐饮企业自愿实施HACCP原则,以及HACCP原则在中国餐饮企业中如何良好运用都需要行政监管部门不断地研究和完善。

  推行预防为主的理念,也需要监管部门切实转变监管方式,根据餐饮企业的风险等级来确定监管的频次,将风险因素消减在食物链的前端。比如,目前上海对集体供餐单位、中心厨房等重点监管单位推行24小时的摄像监控系统,通过在食品加工区域安装摄像头,对食品从业人员的加工操作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手段,注重“事中监管”,强调全过程监管,更是履行“预防为主”的重要方法。

  《食品安全法》明确了分段监管的模式,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质监、工商和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分别对生产、流通和餐饮消费环节进行监管,因此造成了“多头监管”的局面,也无形中增加了食品安全各执法部门间协调合作的监管成本。

  餐饮消费环节是食物链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一旦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行政执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食品,不仅要及时对问题食品采取控制措施、追踪溯源,也应该将问题食品的详细情况通报给工商或质监部门,以便全面控制问题食品,尽快查明原因,避免食品在生产、流通或消费环节中再次出现同样问题。

  “多头监管”的局面常常会出现监管职能交叉或监管模糊地带,也需要食品安全各执法部门及时沟通,互相协调,互相配合,本着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不推诿、不回避,共同解决食品安全监管难题。例如无证餐馆的取缔工作,单靠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或者工商部门都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两个部门联合更或者连同街道、公安、城管等各个相关执法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既整合执法资源将各部门的执法力量集中到一起,解决单个部门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又能增强执法威慑力,确保执法效果。所以,为了缓解分段过细带来的协调难题,必须建立和健全食品安全各执法部门间的协作机制。

  目前,餐饮食品安全信息大多都由食品药品监管等相关执法部门、检验机构、餐饮企业等掌握,以至于人们在选择餐馆、饭店时常常不知所措,不知道每家餐馆、饭店的食品安全状况,然而一旦某种食品出现安全问题,大家就会“闻之色变”。目前,很多的餐饮食品安全事件都是由媒体曝光,如果监管部门信息稍晚,就会引起大家无休止的猜测,使执法部门处于被动状态,的任何信息都会遭到公众的怀疑。

  《食品安全法》第82条规定了国家要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但太过于原则性。除了这些信息外,老百姓还想知道去哪些餐馆、饭店是放心的,食用哪些食品是安全的等等这些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执法部门往往都没有对外公布。所以,监管部门除了定期公布法律的规定信息外,还应该对监督执法中的部分信息予以公开,主要包括行政执法部门对餐饮企业监督检查时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餐饮企业食品安全状况的等级、执法部门对餐饮企业的监督抽检情况、处理举报投诉等内容,将这些信息张贴在餐馆、饭店的醒目位置,使社会公众及时了解食品安全动态,根据监管部门的信息选择餐馆、饭店就餐。此外,“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求行政执法部门定期公开食品安全信息,也是对行政执法部门的有效监督,使行政执法部门在公众的“监视”下开展监督执法,进一步促进规范、科学执法。

  [1]张守文.餐饮服务安全监督管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2]于华江等.食品安全法[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从今年3月至今,俏江南申请的A股IPO还在停滞中。据悉,证监会受理了俏江南的材料后,既没将材料打回去,也没有给出任何意见,就那么“晾”着。一起被“晾”着的申请上市餐饮企业还有小南国、金钱豹和主打高档海鲜菜系的山东公司净雅食品等。

  对餐饮业了解甚深的注册会计师、财税专家马靖昊凭直觉认为,包括俏江南在内的餐饮企业上市搁浅根本的原因在于,收入确认上很多时候缺乏有效的审计凭据。

  “以前人们吃完饭如果不主动索要发票,企业就不开具,这造成了餐饮企业上市搁浅。”马靖昊的观点为许多业内人士所认同。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中国餐饮业的零售总额是17648多亿元,依照此前的增长速度,今年餐饮业市场规模已接近2万亿元。然而这么大的市场只为A股贡献了三家餐饮连锁企业――全聚德、湘鄂情,以及主营业务并非餐饮的西安饮食。

  餐饮业上市企业少,固然有行业特性的原因,但也与监管部门对上市企业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有关系。“(证监会)给过很多暗示了。”一名券商人士谨慎言道,“(证监会)跟投行多次沟通,加强餐饮及连锁企业上市申请的监管,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会计报表中的收入和成本无法可靠计量。”并且,餐饮行业普遍还存在“不规范纳税,不给员工上社保”等问题。

  今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一次保荐代表人培训会议上,证监会有过公开表态,指明餐饮连锁企业上市难的原因在于:合规性问题难以解决。餐饮企业很多是现金采购和现金销售,难于核查真实的收入和成本。

  另外,餐饮企业员工流动性大,社保问题是否到位很难把握;高端企业则受制于盈利的持续性,只有老字号品牌较可能闯关。

  据悉,证监会正在起草有关餐饮业上市的新规则,其中包括将“拟上市餐饮企业的年利润标准由3000万元人民币提高至5000万元”。这一门槛无疑会拦住一大批酝酿上市的餐饮企业,已经成功上市的湘鄂情2010年净利润也仅有5802万。而据一家曾经有意投资俏江南的投资机构人士称,他们曾要求张兰公开财务数据,但是她讲不清楚盈利来源。

  此外,证监会起草的新规则还将提高餐饮企业的内控标准,具体要求是收入和支出都有据可查,这将提高企业的税务成本,同时也会加大保荐机构的工作量,从而涉及保荐承销费的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8年至今,境内共有22家餐饮连锁企业获得注资,其中,安伯深(A-paxPartners)以约2.5亿美元收购自助餐连锁店金钱豹,成为目前该行业最大规模的单笔投资。但现在投资机构跟发审委一样迟疑。一位风投界人士称,自己不投餐饮企业的原因是,餐饮企业现金交易太多,偷税漏税普遍非常严重。

  一位民营连锁餐饮企业老板一直对“有奖发票”耿耿于怀。“很多消费者要发票就是为了刮奖,但免一定餐费的优惠更受欢迎。时间长了,我只要一眼就能看出来谁是真要发票报销的,谁只是刮一下奖。”

  他承认,大多数餐馆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营业额逃过了税收征管。而一旦要正规起来把税都补上,营业额将会大幅下降。如果企业自己冲业绩,账更没法做了,可审计性很差。

  马靖昊解释,餐饮企业可调节收入的手段非常多,很容易操纵利润,比如为节省成本,很多采购就直接去早市或者农家,没有真实可信的发票收据。在收入上,客人不要发票,就可以不通过收银机,有人说菜单是必须录进去的,但这是不能保证的。所以只要没开票,就说不清楚,不要指望来了客人,就一定会被记录下来。

  据一位地税工作人员称,如果没有特殊检查的话,企业一般是按开票数作为营业额每月到税务局报税,报的是“开票收入”。自然,税务部门也非常清楚,与之相对应的就有“无票收入”。

  绝大多数餐饮企业都有一本“账外账”,因为开票的账才会被录到公司账本,只有“账外账”结合“账内账”的“并账”才是餐饮企业真正的账本,而发审委不可能看到。这就是为什么在过会的时候,包括俏江南在内的诸多餐饮企业无法证实自己的收入。

  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以为餐馆少开一张发票就逃过了一笔税,其实不是这样。对于大多数餐馆,税务部门会根据餐馆的规模、地理位置及实际经营情况等给出一个最低纳税额度。按照税法规定,餐馆的实际经营额度超过定额时,必须如实向税务机关申报。

  但是上述老板称,自己的门店每个月营业额约20万,定额约占营业额的35%,需要用7万发票,如果每个人都给发票,根本不够,还要再去补交10多万的钱,那只能亏损。而如果因为发票不够再向税务部门申购发票数额,只会更提高企业的最低纳税额度。

  在瑞士,正式注册的任何餐饮企业都必须达到HCE和GMP认证体系的各项标准,否则就会被执法部门“摘牌”。那么什么是HCE和GMP认证体系呢?在碧波荡漾的日内瓦湖畔坐落着一家专门从事检验、测试、质量保证和行业认证的著名国际机构瑞士通用公证行(SGS)。这家国际知名集团公司成立于1878年,目前在140多个国家中设立了862个办事处、337个实验室,集团公司总部设在日内瓦。

  HCE和GMP是瑞士通用公证行针对餐饮业建立的卫生标准。HCE的认证基础是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GMP标准。GMP标准侧重于对餐饮业硬件和基础设施的检查与考核,相比较而言,HCE则主要针对餐饮业食品卫生动态标准的不定期检查与考核。目前,上述两个标准都已成为国际公认的针对餐饮业食品卫生安全进行规范与管理的认证标准。

  SGS集团从事餐饮业卫生标准认证的资深管理经理凯佩尔告诉记者,凡在瑞士正式注册的任何一家餐馆都将受到上述两个行业法规对其日常供应食品以及饭店硬件设施的约束。这种由第三方具体执行的卫生管理认证系统,以其认证过程中的严格评分机制,在全球餐饮业中享有盛誉。目前,包括麦当劳、肯德基,凡要在世界各地新开张的连锁店都必须通过HCE和GMP体系认证。

  GMP和HCE两大卫生认证体系针对餐饮业设定的各项具体标准条款多达数百项,其中对于餐馆厨房硬件设施和餐馆食品供货链等设定的要求最为苛刻。凯佩尔告诉记者,按照GMP认证标准配备的餐馆厨房设施中使用的照明灯罩必须采用防爆玻璃,以防发生意外时碎玻璃脱落掉入配菜食品中;厨房中安装的电源插座数量,安装位置都须严格根据各个厨房配备的家电类型和数量情况来确定,不能任意增减插座数量或随处安装插座,要尽量做到使用方便、墙面外观整洁大方;GMP体系规定餐馆的厨房采光要避免阳光直射,这样可以适当避免因阳光直射而使室内储存的粮食、干货、调味品受热变质,GMP要求厨房通风,但灶台上方不能留有窗户,避免灶具火焰受到自然风的影响不能稳定,甚至引发安全隐患。此外,在厨师操作台上方以及厨房水池上方的照明灯具必须配有强光,保证在任何天气状况下操作人员都能裸眼看清所操作物件。

  GMP体系还对厨房存放食品的柜子、冰箱等容器列有专门的规定。GMP要求厨房冰箱货柜的存放空间要大,存储鱼类、肉类、蔬菜类、果品类以及面粉类等食品均需按照种类分别存放,冰箱所调节的温度要按照不同食品和需要存放时间长短来决定;冰箱内存放的生食品则必须严格与熟食品分隔存放,一般情况下在同一冰箱内熟食存放在上层,生食品则存放在下层;食品总体存放量要适当,食品与食品之间,食品和箱壁之间都要留有空隙,以便箱内空气流通。此外,冰箱内的除臭化学剂则必须定期更换,以免各种食品的气味混杂后使得正常食品变味而影响消费者食欲。按照GMP要求,厨房中存放干货的柜子备有自由移动装置,以便给予定期通风、除湿,还可常年保持清洁;货柜中存放物品要按照类别分层储存,先存先用,始终保持储存货物不变质。

  GMP体系还要求厨师的操作台备有自动调节档位,以便可随意按照要求调节到高、中、低三个档位,以便适合不同身高的厨师;操作台底部需要特别留有踢脚凹槽,距离地面应有一定高度,以留有半只脚能伸入其下为宜,以便厨师和配菜技工操作时能自由舒适地走动或站立在台子边上,同时通风也更有利,且可免遭厨房潮湿地面侵蚀。记者在日内瓦的一家法式餐馆的厨房内发现,一个能同时容纳200人就餐的饭店厨房中就备有17块可上下自由翻动的砧板。据说这些砧板厨师们不是同时使用,有些只作为备用,有些只作为某种鱼类、肉类和蔬果类的专用砧板。

  HCE体系对于瑞士餐饮业食品卫生的作用主要在于采取动态性不定期检查与考核。根据HCE认证体系规定,要求第三方执行者每年至少对管辖范围的餐饮企业食品卫生安全情况进行3次至4次不定期的突然检查,以确保每个餐饮企业对其存放和使用的食品在每个时间段都达到HCE的认证标准。每次检查考核的平均综合评分必须保持在80分以上,如果某一次评分只处在60分至79分之间,考核方会给予这个餐饮企业一次整改机会,若在规定抽查期间再次不达标,那么这家企业就会遭到“摘牌”和通报批评。瑞士餐饮业目前实施的条例具体到对厨师如何正确戴帽子、在厨房能否抽烟、员工该不该在厨房吃东西、洗手设施该安装在哪里、洗手液存放是否够量等都作了细化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