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展览设咖啡区雀巢开咖啡馆生煎店卖!已成百搭算不算上海人标配?玩加电竞
栏目:美食资讯 发布时间:2023-10-13
 LV在展览中开辟出咖啡区域,雀巢咖啡在上海开出首家咖啡馆,中式点心店与咖啡馆混搭,小杨生煎也开始卖咖啡了!  作为咖啡馆数量位列全球第一的城市,在学者看来,上海是一座自带咖啡记忆的城市。那么,咖啡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百搭了吗?咖啡是不是上海市民生活的标配之一呢?本期《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进行了一番调查报道。  百搭一词,最先出现在棋牌游戏中,这种牌组需要特定的几种牌组成;在服饰当中,百搭指衣

  LV在展览中开辟出咖啡区域,雀巢咖啡在上海开出首家咖啡馆,中式点心店与咖啡馆混搭,小杨生煎也开始卖咖啡了!

  作为咖啡馆数量位列全球第一的城市,在学者看来,上海是一座自带咖啡记忆的城市。那么,咖啡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百搭了吗?咖啡是不是上海市民生活的标配之一呢?本期《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进行了一番调查报道。

  百搭一词,最先出现在棋牌游戏中,这种牌组需要特定的几种牌组成;在服饰当中,百搭指衣服颜色可以多种搭配;而在沪语当中解释为喜欢与各种人搭上关系。而如今,咖啡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百搭,咖啡不仅可以搭配中式点心和小吃,还能搭配不少应用场景。

  南京西路被誉为上海咖啡馆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威海路靠近南京西路商圈,而威海路从茂名北路到陕西北路短短这一段,连同报业大厦内的申活馆,已经有8家咖啡馆之多,可谓是比肩而立。

  位于威海路的弄堂小馄饨,每天店门口的排队堪称一道风景线。新开的Manner咖啡成为了弄堂小馄饨的新邻居,每天早上和中午,两家店门口,一边是等着拿咖啡的市民,一边是等着吃馄饨的市民,非常有意思。

  在弄堂小馄饨对面,是最近新开的库迪咖啡和李与白包子铺,而这两家店直接“合二为一”结合在一起了。店内的客人用餐时,“左手咖啡,右手馒头”已经是一番常态化场景了。

  “侬上午去伐?”10月12日上午记者刚刚起床,就有朋友微信询问。原来,当天上午是LV“侬好,上海”的限时空间启幕,据说这个展为庆祝新版《路易威登城市指南》上海特辑发布。

  当天上午10点之前,记者赶到位于苏州河畔的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发现门口已经有市民排起了长队。展览还配套有一个临时咖啡馆,面积非常大,除了咖啡吧台和休息区域,现场还播放两部修复版的上海老电影。这个咖啡馆由铁手咖啡制造局提供服务,记者在现场买了一杯咖啡,发现咖啡有专属杯套“侬好,上海”,这或许是展览加咖啡的搭配吧!

  小杨生煎也开始卖出咖啡了!位于吴江路的小杨生煎馆今年夏天首次推出咖啡。该店店长告诉记者,不到三个月时间已经卖出几千杯咖啡之多。

  作为关注商业领域的研究人士,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刘寅斌认为:咖啡是个非常大的消费品类,对餐饮行业来说,会有很多新玩法。小杨咖啡走亲民路线,走创意路线,发展机会非常大。同时,我们看到小杨生煎也在一天天变化,“小杨生煎”只是个品牌,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新产品和新花样。

  市民“白狐狸”(网名)告诉记者:“在田子坊这里有咖啡与中式点心的混搭,最有意思的是,咖啡和馄饨两家门面其实是‘红黄一家门’,有十种馄饨品种与咖啡可以搭配,而烧麦也是上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沙烧麦。”据介绍,该店每天咖啡销量大约在一百杯左右。

  对于咖啡这个有趣的百搭,文化人也有自己的观点,资深出版人、上海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辑罗英每天与咖啡为伴,她告诉记者:

  在我们办公楼里就有两家咖啡馆,咖啡是我们编辑的“伴侣”,“左手书稿,右手咖啡”,这个画面成为编辑的经典工作照。连世界读书日都在召唤“一起咖啡吧”,搭建“咖啡+阅读”的第三空间。

  今年五月上海咖啡文化周举办期间,曾经公布过相关数据,上海目前已拥有8530家咖啡馆,远超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数量位列全球第一。那么,咖啡算不算阿拉上海市民的标配呢?

  对于市民约束来说,他已经与楼下咖啡馆的店员达成了一种高度默契:“仅仅通过眼神交流,就知道自己需要一杯冰美式。店员抬头看了我一眼,敲了几下屏幕,转身弄咖啡,而我掏出手机,二维码付款。”

  最近,雀巢咖啡在静安寺愚园路上新开了一家精品咖啡店,艺术人士意菲也去打卡了这家新店,她告诉记者:

  蛮多年长又精致的阿姨也在那边吃咖啡聊天呢,小年轻么少不了点卖相最好的特调咖啡拍照打卡。正是因为总有层出不穷的新店可以吃吃坐坐,新的商场可以兜兜逛逛,上海才会是大家一直很喜欢的时髦地方吧?至于咖啡是不是生活标配,至少在上海肯定算是了,就像是广东福建那边的离开不了茶一样。有人喝它续命,有人喝它唤醒身体,玩加电竞有人喝它社交,就算不喝咖啡的人,也一样可以去咖啡馆和朋友聊天谈事儿。

  这个国庆长假,意菲有十来天住在船上,她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来自广东、福建的朋友行李箱里装着茶叶、茶壶或便携茶具,而上海出发的朋友,箱子里装的都是挂耳咖啡或者咖啡浓缩液。”

  海派文献研究工作者、闵行区图书馆副研究员孙莺是“咖啡控”,每天至少喝两杯咖啡,她告诉记者:

  我觉得咖啡现在就是上海人的标配,对于大部分上海人来说,咖啡不仅仅是饮品,也代表着一种生活的方式。无论是工作还是度假,会友或者商谈,咖啡都成了不二的标配。有句话叫“无咖啡,不上海”,1842年,上海已有咖啡豆进口的报关记录。1876年,位于虹口老大桥的生昌咖啡馆开业,从某种意义而言,上海可以被视为中国咖啡文化的发源地。

  一个半世纪过去了,现在的上海已有八千五百多家咖啡馆。上海有这么多咖啡馆一点也不奇怪,用一个比喻,上海是一座自带咖啡记忆的城市,历史与文化、街道与建筑、音乐与文字,无一不带着咖啡的原生记忆。很多上海人从小就看着父母冲饮咖啡,从五十年代的咖啡茶,到八十年代的雀巢速溶咖啡,再到现在的咖啡胶囊和现磨手冲咖啡。上海人为何爱喝咖啡?其实就是这种骨子里的咖啡记忆。

  宁波人张宝存1935年创办了咖啡豆进口商行德胜咖啡行,经销CPC咖啡,CPC为张宝存英文名字的缩写。有意思的是,德胜咖啡行开设了CPC咖啡屋,最初只有南京西路铜仁路口一家,后来在淮海路的巴黎戏院附近开设支店。咖啡屋不仅零售咖啡豆和现磨的咖啡粉,店内亦设有咖啡座,以半价售现煮咖啡,故生意很好。每行至静安寺路一带,就能闻到浓郁的咖啡香气,让人不由自主地转身走进咖啡屋。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刘寅斌也认为,咖啡已经成为很多上海市民的标配之一。刘寅斌家中就配置了咖啡机与咖啡豆的全套装备,刘老师女儿的外婆今年六十岁了,老人每天上午和下午各一杯咖啡。

  在刘寅斌看来,咖啡已经不仅仅是生活的标配,几乎成为所有文化旅游项目的标配:“现在哪个文旅项目如果没有咖啡店,那这个文旅项目可能是有些不完美的。随着产业发展,咖啡会逐渐深入人心,特别是新一代消费者成长起来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咖啡的量级还会变大。”

  在老麦咖啡馆主理人老麦看来,咖啡属于外来文化,主要是上海开埠之后,当时一部分上海市民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保留了喝咖啡的一种习惯,这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老麦认为,咖啡还算不上所有上海人的标配,“只能说有一部分上海人比较崇尚咖啡文化,在武康大楼下面喝咖啡的客人当中,有外地游客,也有在上海工作的白领,他们是新上海人,喜欢咖啡的并不都是是上海人。”

  作为美食考据家,《新民周刊》主笔姜浩峰去过沪上不少咖啡馆,他也爱好咖啡,但他认为:“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海纳百川,咖啡是城市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却不一定必须是上海市民的标配,而应该是咖啡控的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