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的餐饮行业玩加电竞发展展望?
栏目:美食资讯 发布时间:2023-07-01
 笔者浸淫餐饮行业15年、IT行业5年,这几年一路走来,感触良多。好久未写文字有点儿手痒,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近期的看法和感想,对移动互联网浪潮下的餐饮业发展趋势做一个粗浅的分析。想到哪儿写到哪儿,都是些零碎的点,不成系统,就当是碎碎念吧。若是此文碰巧能够帮助到一些餐饮从业者,那自是极好的了。  餐饮行业并非景气行业。笔者不是数据党,这里就不贴数据了。是的,从销售额增长率上看,2014年是餐饮

  笔者浸淫餐饮行业15年、IT行业5年,这几年一路走来,感触良多。好久未写文字有点儿手痒,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近期的看法和感想,对移动互联网浪潮下的餐饮业发展趋势做一个粗浅的分析。想到哪儿写到哪儿,都是些零碎的点,不成系统,就当是碎碎念吧。若是此文碰巧能够帮助到一些餐饮从业者,那自是极好的了。

  餐饮行业并非景气行业。笔者不是数据党,这里就不贴数据了。是的,从销售额增长率上看,2014年是餐饮行业的拐点。相比前几年的一路下探,餐饮行业14年的销售额增长率确实略微的抬了那么百分之零点几的儿头。但这点杯水车薪是没法对行业整体造成质变的。横向对比其它行业,餐饮行业的景气指数是经常徘徊在临界点以下的。其实几乎每一个身在其中的餐饮从业者对此事实都是清楚明白的。餐饮行业从零几年的躺着都能挣钱到今天这种局面,普适红利期应该是一去而不会复返了。倒是很多外行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了解或特自信),义无反顾的往坑里跳。这恐怕就是商业上的围城吧。其实这几年餐饮行业的低迷也逼迫着业内格局的洗牌。物竞天择、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都是餐厅中的战斗餐。这几年也是房价狂升、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剧增的几年。这三座大山的形成,从根本上改变了餐饮行业的成本结构,也为餐饮行业的准入设立了更高的资金门槛。Shoppin Mall的出现和飞速发展,也极大的改变了餐厅的选址方式。美食街、街边店日渐衰落,万达等Mall的雄起,也成就了一批适时抱上大腿赚的盆满钵满的品牌。本身没有硬伤但因为择Mall不甚或者所在商圈被冲击而失败的,只能是让人唏嘘不已。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受到灭顶之灾的限上餐饮这几年死多活少,资本和资源也因此流向大众餐饮。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留给中小餐饮从业者的机会越来越稀缺。大家去万达看看,是不是同一个城市每家万达的餐厅都大差不差就那么几个牌子?近几年电商严重冲击着线下实体经济,最首当其冲的就是Mall和超市。Mall里面餐饮的占比越来越高,导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拉个平均,一般Mall里面赚钱的餐厅只占三成左右。餐饮的海真的已经红的不能再红。汽车市场的急剧火爆,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很多餐厅的业态。一些运气不好的路边店因为停车难,很容易受到停车方便甚至免费的Mall内餐厅的冲击。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时间就是金钱,交通便捷、停车方便在人们选择餐厅时的重要性也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餐饮业做为最古老的行业之一,从来都不是高技术含量行业。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开始流向这个行业,并且建立起资本、资源、技术等方面的壁垒。还有一小部分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人群,以玩主的心态杀进这个行业,有意也好无意也罢,却也客观上对行业造成了一些颠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餐饮行业将会何去何从?

  行业整体的不景气并不会因为14年的拐点就迅速被扭转。相反,只要餐饮业的几座大山(租金、人力、原材料成本、政策)还在,就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这种状态。餐饮从业者的春天还将遥遥无期。洗牌会持续进行,强者通吃全盘,竞争更加残酷。虽然准入门槛被拉高,但行业利润甚至有可能降低。餐饮会成为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回本周期长、低回报、赚辛苦钱的行业。受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影响,餐饮行业的生态会发生质变。市口、模式、消费习惯都会产生根本性的颠覆。好在食客需求是贪婪的永远无法填饱的黑洞。从这个角度来看,留给餐饮新人类、小玩家的机会还是存在的。其实对于任何红海,没有机会都是相对的,有机会才是绝对的。红海中的机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垂直细分的机会,一种是颠覆规则的机会。这两种机会,餐饮行业都有。笔者想强调的一点是,在任何充分竞争的行业,成功都没有绝对的关键要素或充分条件。做餐饮是一个立体的过程,每一个环节的没有短板不掉链子只是生存下来的必要条件。在面面俱到的基础上,突出优势才能够脱颖而出。如今是个酒香就怕巷子深的年代,绝对不要迷信所谓的产品(菜肴口味)做到极致,一切都将水到渠成的鸡汤。

  餐厅形态的趋势是什么?其实不论基于现状推测还是参考发达友邻(比如日本),我们不难看出未来餐饮的主流形式是单店中小规模的连锁大众餐厅。那么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什么样的形态才能脱颖而出呢?如果总结为一个词,那就是差异度。当每个Shopping Mall的餐厅重合度过高的时候,其实痛点就变得特别明显。追求新奇和多样性是人类的本能,在消费需求被刺激,消费频次被拉高之后很容易带来的是味觉、视觉的审美疲劳。作为餐饮从业者在设计餐厅的时候,如果能够多维度的全方位打造差异度,胜算也就大大提高了。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不能将差异度仅仅理解为浅层的、视觉主导的要因。差异度应当具有一定门槛不那么易于模仿。举个例子,你今天学动物园咖啡买很多毛茸茸的玩具放在店里,明天你隔壁邻居就可以山寨你。差异度不应是点,而应是面。餐厅作为一个非常复杂的产品,在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的要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传统市口的定义正在逐渐被颠覆。当商铺租金的畸形增长逼的麦当劳都开始带头往地下钻的时候,我们应该重新思考餐厅的选址原则。笔者以为,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靠市口吸引过路客流的重要性会逐渐被靠互联网引流侵蚀。依赖市口的餐厅往往吸引的是激情消费。所以小吃型的餐厅会比较难绕过这个槛。但以计划型消费为主的正餐餐厅对于市口的依赖在如今其实是不必须的。正因为有互联网作为入口,我们可以推断出未来择址的几种可能性。一流商圈二流地段这种择址方式最近比较火是有一定道理的。选择一流商圈是方便解决交通、停车问题。并且一流商圈保证了用户基数。选择二流地段则通过损失一部分过路客流换取相对较低的租金。除个别情况以外,做餐饮是个长线,现象级的漫咖啡回本周期还要一年半以上呢。既然是做长线,那么抗风险能力还是得尽量的强。租金低就可以多撑些时间,撑久了成功的概率就更大,这都是些很粗浅的道理。还有一种择址方式是漫咖啡那种反商圈。在星巴克都撑不住首都机场的租金撤出的时候,漫咖啡把店开在了居民区。有了租金优势,就能把店面积做大、环境做好。这也是笔者一直看好漫咖啡而不看好咖啡陪你的原因。咖啡陪你一直在和星巴克硬扛,成本和品牌劣势又巨大,注定是稳输的结局。漫咖啡则巧妙地避免了和星巴克的直接竞争。说句实话,星巴克早就丢掉了所谓第三空间的初心。开在最市口地段也是不可能做成第三空间的。漫咖啡在做的反而恰恰是真正的第三空间。第三种择址方式是朝偏远区域走。现在人们有车了,其实30公里60分钟车程对于吃一顿饭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代驾公司的繁荣也完美解决了吃完饭回家的问题。对于这类地段,停车方便点,路如果不堵,其实算算堵车找车的时间成本和在市区吃饭也差不太多。当然这样的选址也就完全不能依赖过路客流了。这对后期的运营推广能力是比较大的考验。但好处是租金成本低(甚至可以直接买下来),形式可以比较灵活自由,也容易做出文化和逼格,可挖掘的潜力更是充满想象空间。最后一种择址方式是出其不意式。越来越多的餐厅开在了写字楼、地下室、楼顶、居民区等等凡眼隐身的地方。能搞定职能部门的话,这绝对是一个很好的择址方向。当然要想做出名堂,同上一种方式一样需要比较强的运营推广能力。

  大方向上肯定是面积越小抗风险能力越强。未来的餐饮业态趋势也是以小面积单品主题餐厅为主。大店的前期投入和后期人力成本相比于小店会是至少呈线性增长的。至于管理和运营难度,多数情况下就是非线性增加的了。但小面积一方面天花板会特别明显,做到像一线次台实在是太困难了。所以虽然风险减小,扛得住亏,但会面临单店天花板很容易达成的问题。虽然这是发展中可能会面临的问题,但若能在一开始就做好标准化准备,以便在火爆之后快速复制,潜力就会显著提升。在餐厅开业前,笔者是不建议投入过多装潢费用的。餐饮的核心还是口味而不是环境,主次矛盾要分清。口味很好,环境很烂的餐厅很多,反过来的,基本都死绝了。大部分情况下,装潢应本着花尽量少的钱做出看似比较高大上的效果的原则去实施。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是的,外婆家每家店的装潢都是下了血本的。但真的有必要吗?真的值得吗?未必见得。再考虑到装潢的折旧和几乎不存在二手处置的可能性,就更加应当在允许的范围内缩减装潢开支。永远记住这么一笔帐,装潢上如果投入50w,那么想办法省5w可能对效果的影响微乎其微。但这5w可以请一个初级运营全职做一年的互联网推广。哪个更划算不言自明。

  餐厅一般都扎堆。大环境是死的,决定权在招商的人手里,这很难改变。如何在大环境中胜出,可能的影响因子都在于自身。一种是跳出环境的束缚,不依赖环境,打造自身的品牌。南京有个神奇的餐厅,叫做喜马拉雅尼泊尔印度餐厅。它老店开在石鼓路美食广场里面最犄角旮旯的一个位置。这个广场当年招商极其失败,几乎所有的餐厅全死了。就它一家活了下来,活的还很滋润。期间它还换过一次位置,从比较好的位置换到了犄角旮旯里。它为什么能做到这么硬气?原因很简单,它根本不依赖美食广场引流,完全靠自身。还有一种是在大环境中取得相对的优势。中国人做生意容易产生恶性竞争。适度的群落效应绝对是有利的。一旦发力过猛就抱团喝西北风,正所谓过犹不及。本身招商方和餐饮商户立场不同,利益也不一致就会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分配,造成一定程度的恶性竞争。其实餐饮从业者更多的应当是转换自身的思维方式,不要总是看谁家生意好就去跟风分一杯羹。按照目前餐饮业的发展,在很多时候供需是严重不平衡的,僧多肉少大家拼的你死我活,日子都不好过。大家应该想一想,在现有的环境里,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机会,还有什么自己可以补充的地方。这样的案例其实已经蛮多了。比如一店多开。想开咖啡馆的找酒吧合作,租酒吧白天的时间卖咖啡。想卖早点的承包其它餐厅6-10点的时间段。具体这里就不展开了。

  菜品是餐厅产品设计里面最重要的环节。社会进步了,几乎全球各地的菜肴在大城市里都能吃到。能脱颖而出的恐怕真的只有小众方向和自我创新了。上文提及的喜马拉雅尼泊尔印度餐厅,本身切得就是小众细分市场。套用那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笔者认为小众的就是大众的。真正的好东西,还是会有人识货的。选择细分、小众市场,风险是用户接受程度和市场培育周期。一般说来,垂直市场的启动难度也会比较大,因为同样覆盖面的推广力度下,受众占比会比较小。所以在运营推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也要做好相比大众餐厅而言更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当然好处是弱竞争,一旦获得先发优势可以相对比较容易树立起竞争壁垒从而局部垄断市场。还是以喜马拉雅尼泊尔印度餐厅为例,服务员的衣服是从印度买了布料在国内定制的。其它诸如餐具、装饰物、厨师等环节都各有难以跨越的山寨壁垒。一旦做出了品牌,其实细分领域的用户忠诚度会是极高的,附加值相对也会比较高。细分市场的机会其实还是比较多的,建议餐饮从业者多去餐饮业发达的国家、城市看看有什么新颖的项目。

  结合当前的国情,建议谨慎考虑限上餐饮。这几年限上餐饮已经被大大玩残了。俏江南上市失败,小南国转型,最硬的王品店是越开越多,但利润越来越少…做生意真的可以不用选择困难模式…有实力的餐饮从业者可以挑战下轻奢餐。公款高端消费虽然被打压了,非公中高端的市场还是存在的。但这就像走钢丝,最重要的是分寸感。拿捏得体笑看风云。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另外按照辩证法,事物都有两方面。按照笨熊造饭的观念,白领午餐就该是12块钱,中高端午餐就是伪需求。有饭却剑走偏锋,不仅主攻40块钱价位,还专注素食。两者都活的挺好,究竟谁对谁错?在商言商,对错并不重要,这世上也没有绝对的对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环境灵活选择模式而不是孤立静止的看待问题才是根本的赚钱之道。

  其实点菜流程是不多的能直接为商户节省人力成本的设计环节。商家应尽可能的鼓励和帮助用户自助点餐,也应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的节省传菜成本。举个例子,漫咖啡的标志性传菜小熊相比于星巴克的站等模式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漫咖啡为何不支持食客手机自助点餐功能?在笔者看来这两个问题如果足够重视起来,无论理论还是实际上都是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力成本的。

  O2O领域最近最火的除了车行行业就是外卖这一块了。4大外卖平台拼了命的烧钱扩张。一切都和千团大战那年似曾相识。不同的是,团购之于商户是饮鸩止渴,吸血本质让它站立在商户的对立面,而外卖将是餐饮行业的强心针和催化剂。外卖平台们的烧钱,于他们自己当然是一种你死我活的圈地,于食客是一种消费习惯的加速养成,于餐饮行业则是一种从根本上的颠覆。其实任何上门到家类的O2O都符合人性的刚需。因为科技的发展从本质上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懒欲。不知老网友们是否还记得十几年前中国首个B2C电商8848那场著名的社会实验?在那个拨号上网的年代,一群年轻人成功的宅在家里仅仅通过互联网(网购+外卖)生活了一周。十几年后的今天,这一切似乎成为了大家再习以为常不过的的日常。那么未来呢?叫外卖这种用户习惯是典型的由奢入俭难,一旦被培育,就很难再被扭转。工作压力那么大,生活节奏那么快,抛开饭局的附加属性(社交、应酬等),叫外卖确实更符合现代人的基本就餐需求。在这样一个时期,餐饮从业者需要做的是权衡外卖对于自身的价值,适度调整自身的模式,尽早的入驻有前途的平台,并在其上做出漂亮的数据。在这样典型的平台红利期圈地的商户都将会是未来的大后期。道理很浅显,可参考淘宝早期。在平台红利期推广难度和成本都将会是极低的。早期的跟进会为将来积累巨大的优势。虽然说外卖的崛起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会刺激消费需求的,但是堂食与外卖的此消彼长也是情理之中。不做外卖,等于把机会拱手让人。

  做餐饮是马拉松。如果把餐厅的生命周期分为开业前和开业后,笔者发现很多餐饮从业者在开业前是非常舍得投入的,装修的时候一掷千金一丝不苟。可是开业之后就开始了守株待兔盼天收,恨不能躺着把钱赚了。行百里者半九十!开业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指望一次投入,坐地分钱的人还是出门左拐买信托更靠谱。餐饮是要运营的。传统的线下运营可以写n本书,这里不再赘述。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好社交网络,做好深度CRM是餐饮从业者需要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微商冲击传统电商的核心是什么?有人说是社交属性,笔者以为说社交可能有点过了,深度CRM是最好的诠释。为什么日本有很多没有门店,开在写字楼、民居深处的杂货铺、餐厅,还活的非常滋润?为什么那些位置隐蔽、口味一般、价格奇高的居酒屋能代代相传成为老字号?一方面是不依赖过路客引流而采用CM方式做推广,另一方面就是对顾客做深度维护。这样的好处是用户品牌忠诚度极高。这也是为什么日本有些药妆品牌几十年可能只做几款产品却不倒闭的原因。托移动互联网的福,如今是做深度CRM最好的时代。有了微博,有了微信公众号,用心的商户能用最有效的方式同顾客交互。当你的品牌单店粉丝破万的时候,基本就不会愁生意。当粉丝破十万的时候,你拥有的是一个社群,基本上想卖啥就能卖啥了。这是一个得粉丝者得天下的时代。那么怎么做?小技巧很多,大方向就一个——走心。深度CRM的本质是把顾客变成朋友。如果你在顾客心目中是商家,他们或多或少就会把你放在对立面。如果你把顾客转化为熟人,赚熟人的钱会容易得多。日本的那些百年老店,顾客光顾数十年的并不罕见,夸张的一辈子从小吃到大历经多代主理人的都有,这就是深度CRM的效果。对于不少餐饮从业者来说,这块的工作还真就只能亲力亲为自己做。一方面是大部分餐饮从业者的心态确实也比较难调整。装修时一掷千金,砸几百万都OK。可让他们付工资请专人做网络运营就跟割肉一样难。另一方面优秀的运营也确实不好找,即使有,如果不参与餐厅的日常运作,也较难有深刻的感触和视角。对于大部分餐饮从业者来说,也许这些实在是太难了。可是时代在进步,技术日新月异,餐饮行业专心做好菜品就能口口相传不愁生意的时代一去不复还了。餐饮行业是一个看似门槛低、人人都能做,但其实无论从产品、运营、推广、创新、融资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面面俱到的立体行业,如果从业者自身能力无法与时俱进,那么就必将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

  餐饮业内一直以来三高一低的痼疾被无限放大,过于依赖堂食的单一盈利渠道将会被迫多线发展,市场竞争力不够的小店面临淘汰,头部品牌变得更大更强,连锁率逐渐提高。

  疫情让餐饮业几乎停摆,很多餐厅的现金流就此断裂。所以很多人就开始悲观的认为餐饮创业没希望了,这是不对的。

  即使在疫情最严重的1-3月,也有18家餐饮企业得到融资,资本不是傻子,在这种情况下给品牌融资既是希望它能挺过这段时间,更是看好它在未来的发展,确信它能回本。

  餐饮能不能做,从来没有合适的时间——在疫情没发生时的2019年,餐饮不也一直被唱衰吗?

  客观现实就是餐饮不好做,一直以来都不好做(十几年前的原始发展期除外),疫情加速了跟不上时代的小店的淘汰速度,但同时也展露出了未来的一角面貌。从困难中寻找机会,才是一个好创业者的心态。

  网易数读抓取了“疫情结束后,大家想去吃什么”的微博相关话题下的评论,数据显示火锅、炸鸡、烧烤位列前三。

  而在想喝什么的线多票的断层稳居第一。火锅、炸鸡、烧烤和奶茶是国民性的美食,疫情后率先回暖,也是依然值得投资的品类。

  隔离在家,很多人并不具备脱离了外卖、餐厅后独立生存的能力,疫情前期也因为恐慌哄抢出现了一菜难求的局面。

  半成品菜的出现解救了“厨房小白”们,预制菜是区别于一般菜式的现场炒制,通过现代化标准技术,对菜品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包装,最后让拿到的顾客只需通过简单的加热或蒸炒等方式就能够食用的便捷菜品。

  与我们熟知的料理包不同,预制菜对于菜品的品相和口味有更高的要求,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道菜,所以它也比简陋的料理包更具备零售化的基因。

  借助直播、电商平台、朋友圈等线上渠道流量,预制菜或许会成为除在家下厨、叫外卖、下馆子的第四种就餐选择。

  预制菜的市场还不成熟,消费习惯也正在慢慢培养,或许出些针对不同场景(野餐、上班、聚会、情侣)的细分产品会加速此市场的形成。这对没有时间做饭又追求生活质量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平衡时间、效率和口味的最佳选择。

  疫情让餐饮人意识到了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盈利渠道不能过于单一,消费场景不限于一处。

  除了外卖以外,开发适合零售的商品放在网上售卖已经成为一个普适的方法,呷哺呷哺的红枣银耳羹、海底捞的自热小火锅和火锅底料、速冻小龙虾等等……

  餐饮实体店要将产品放到网上去卖,从网络起家的电商也开始在线下布局的实体店中售卖餐饮食品,餐饮与“新零售”加速融合。

  餐饮的标准化有助于商品的零售化,具备“新零售”特质的便利店也更多开始销售起餐饮半成品和成品便当。

  自从罗永浩直播带货把小龙虾和奈雪的茶卖出不错的成绩之后,餐饮人都蠢蠢欲动,想要进军直播领域。大企业如海底捞、西贝、喜茶等,请个有名气的主播带一下货效果必然不会差。

  但最怕的就是中小企业盲目入局,给本就困难的盈利情况雪上加霜。中小企业往往会选择自己人来直播,那么什么样的餐饮企业适合做直播呢?

  这里我们简单提出一个直播的公式:有知名度的品牌+有竞争力的产品+难得一见的优惠力度+一个有趣的主播。

  想要做成一场成功的直播带货,要么以上四样你全占,要么你把其中一项做到了极致。

  直播对餐饮人来说是陌生的领域,但如果不为带货,不抱着太强的目的性入场,只为交个朋友、刷个好感度、跟消费者拉近距离,那直播确实是很好的方式,它也可以作为社群建立起来的拉新方式。

  私域流量是相对于公域流量来说的一个概念,是一个不用付费,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直接触达用户的渠道,简单来说就是自媒体、朋友圈、用户群等。

  而自媒体号主、微信号主人、用户群群主就是所谓的KOC(关键意见消费者),是诱导着你的消费行为的人。

  私域流量的火爆来源于商家对流量越来越贵的经营困境的无奈,也意味着线下生意向线上转型进程的加快。

  其实私域流量对普通商家来说,就是朋友圈和微信群。做活动、发通知、放优惠、甚至在群内下单外卖都是可以的,就是要经常在用户面前晃,促使他复购你的产品。

  拥有自己的客户流量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线上渠道只做外卖是远远不够的,当门店停歇,只能依赖第三方平台,“任人宰割”太被动了。

  私域和会员体系,其实都是品牌的存量。想盘活这些“存量”,就需要微信群和朋友圈的运营者有一个清晰的人格,让用户愿意与之交谈,说白了就是交朋友,而不是机器化、程序化的发布类似的内容。

  原本立足中高端市场的海底捞、西贝、喜茶都不约而同的几乎同时推出自己的副牌——做平价市场的十八汆、弓长张和喜小茶。效果如何还需市场的验证,但无疑给出了一个趋势:大店开始挤占小店的生存空间了,中高低三个市场他们想要通吃。

  正是因为头部品牌的多领域、多赛道发展,以及在疫情的洗劫之下,市场竞争力不够的小店都会被淘汰,留下来的都是能够独当一面、在某一方面做到极致的品牌。这一类品牌中一部分会走精品直营路线,类似喜茶、奈雪的茶,更多的是为了和资本加持的品牌抗衡,走加盟扩张道路的品牌,类似一点点、蜜雪冰城。

  就算疫情过去了,玩加电竞跟口罩、消毒液和酒精相伴的几个月留下的习惯不会一下子消失,对人们心理上的影响就是更偏好于健康类的食品,“安全”和“健康”会是2020年的两个关键词。

  方便则是相对于传统堂食而言,多家餐厅都开设了“一人餐”,供不想聚餐又不想自己做饭的人食用。

  大家越来越有空间隐私意识,吃饭也是,宁愿一个人也不愿意跟陌生在在一个桌子上,所以,格局会小,聚餐另当别论。

  都开始注意食品安全,所以大家都不习惯再在一个锅里捞火锅,一个传送带夹菜,除了情侣没人愿意再一起“共享”自己的美食,那样不卫生,所以餐饮店越来越要求需要注意卫生,和个人消费的格局设计。

  自助模式的会让顾客参与其中,充分享受到就餐的自由,想吃什么吃什么,自己选择,他人无权过问,而且有种自己创造美食的感觉。这也正是自助小火锅更贴近互联网思维的原因,连接人与饮食。

  一个人能吃,一大堆人也能吃,而且互不影响。大火锅无法做到一个人去吃。这也正是西餐所推崇的。还是那句话,尊重人先从尊重他的饮食习惯开始。

  对于传统餐饮不断追求形式创新来讲,自助小火锅更讲求产品创新,程大个小火锅到现在已经创造了十种特色锅底,五种吃法,一锅两吃完全颠覆了小火锅的吃法,也完全颠覆了大家认为夏季是火锅淡季的概念,夏季有冷火锅,也可以与烤肉同吃。

  2020年的餐饮业经历了疫情的冲击,面对不确定,首先是要活下去!这已经成为所有企业的共识。餐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大概是:

  1、从根本上明白,餐饮企业的根基依然是产品。只是它需要与时俱进的演化:比如味型、出品造型、出品模式、场景对应等变化。

  2、明确品牌核心竞争力。市场供给越来越精细化,品牌必须有明确的消费价值特点,稳定强势的可持续供应能力,顾客才会第一时间选择你。

  3、互联网信息与科技、智能设备等应用能力。比如外卖就是互联网科技浪潮下的创新模式,二维码小程序点单结账模式等,随时随地,省时省力。

  4、品牌的市场营销能力。当前市场供给过剩,品牌能够适时有效的曝光,提供给消费者更多品牌消费信息,就像排队网红喜茶,将排队变成刺激消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5、长期主义已经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必然,过去迫风式的创业契机一去不返,企业必须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并用时间证明品牌实力。

  6、参与到消费服务的产业链生态模式中来。餐伙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随着零售业、食品业供应链、养殖业、农业的生态一体化发展餐饮业的服务业特质,愈发需要发挥其价值才有可能在产业链生态中突围。

  做企业与做人相似,凡事需内求,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外界变化,都必须知道本分是什么。然后应时、应势、应人、应地的,着实付出价值,默默耕耘,自有收获。

  职业餐饮网创始人乔为曾总结,以上观点也收录在了《天财商龙餐饮研究院经典课程实录(第二辑)》中!

  延伸阅读!未来几年我国餐饮信息化将引领餐饮行业进入高度标准化和规模化的阶段,在智能决策及自动化应用方面大行其道。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于餐饮服务需求也在升级换代,家庭厨房社会化的进程一直在高速推进,造就了餐饮行业连续20余年的两位数高速增长,餐饮行业历经了生存型创业、连锁化发展、产业化升级的过程,奔向了下一个时代:工业化和人工智能时代。

  我国目前有超过600万家餐厅、有100万个品牌;未来五年餐厅总数将达到1000万家、但品牌会缩减到10万个,我国餐饮管理水平的提高、高端人才的进入、资本的大规模借宿,可以想象千家门店以上的连锁餐饮企业将于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

  行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智能化将带来对信息化及互联网业务的需求的变化,在数据化、智能化、自动化、规模化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餐饮行业信息化及互联网业务的开发、服务提供的门槛将进一步提高和集中。

  餐饮行业进入新时期,随着我国人口红利收紧、人才结构的升级变化,制造业、建筑业、餐饮业等基层岗位出现了大规模的用工缺口,用工成本也在进一步的飙升,但同时产业的升级和增长又扩大了对这类岗位的需求,另外国家加强了对劳动者保护,在完善社保体系,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从另一个方面推升了餐饮企业用工成本。各连锁餐饮企业及创新新餐饮企业汇同信息化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一起试水智慧餐厅和自动化餐厅,在食材加工阶段的分拣、自动化加工,后厨加工、前厅管理使用信息系统、电子设备、智能设备以实现产品品质不降、必要服务不减、满足用户需求的缩减基层岗位及人工的目的。

  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餐饮行业受损比较严重。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生活走向互联网时代,扫码点餐、外卖平台、短视频带货等等。互联网营销成为当前的关键词。

  开店边界被打开,将成家庭式、社区式发展。餐饮出现的场景也越来越多元,越来越多的餐饮出现在写字楼里、加油站、纯线上、移动餐车等,不再拘泥于传统场景,场景创新成为快速规模化的新路径。

  现如今随着电商行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工作后选择创业,选择的往往是不同的营销思路。更趋向于一体化、标准化、连锁化的推进,是发展的重要趋势。

  大家会发现现有做的比较好的,市值比较高的,都是小店大连锁,正新鸡排、绝味鸭脖,各个茶饮品牌、小吃品牌等,这些品类中的佼佼者都有一个共同特质:面积小,且越来越小。小面积更有效率、变化调整更为灵活的经营,投入门槛低,更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共同经营,选址的场景也更多。

  消费群体的“品牌消费意识”也逐渐成为主流,人们更多的会选择到品牌店去消费,同时因为整体规模和品牌知名度,这些品牌连锁的小门店的获客能力会比私营小店要强很多,因为背后有团队支持、供应链支持,品牌形象、门店管理、服务等也更规范。

  疫情期间,盒马率先推出“共享员工”计划,随后京东、苏宁、生鲜传奇等零售商相继跟进。云海肴、西贝以及奈雪的茶等餐饮品牌纷纷加入计划中。“共享员工”是对行业内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实现灵活用工机制的一次重要实践,有助于探索变革行业用人机制。同时,餐饮行业在疫情期间不断探索发展线上外卖、自有平台打造、打造社区商超、推动半成品速食生产等新形式,进一步推进新餐饮与新零售融合发展。

  无论是消费者习惯被外卖平台培养,或者生鲜电商成为主流,还是重大社会事件造成的应急反应,餐厅的生存方式都需要重新思考。堂食、外带、外卖、零售,这四种产品结构和盈利模型可能是稍有规模的企业都必须重新思考。

  下沉已经成了餐饮越来越绕不过去的坎。过去,希望接触中国消费者的外国品牌通常聚焦于中国一线或二线的国际化消费者,但近年来,这些城市的消费增长已经放缓。“下沉”意味着品牌的营销努力正深入或下潜到较低线城市。如今中国相对欠发达的中小城市和农村正推动下一波消费增长浪潮。下沉市场已诞生了拼多多,还会不会有搏多多?

  “高级10元店”名创优品大降价30%、海底捞布局9块9的十八汆,西贝执着于快餐弓长张、喜茶布局喜小茶,是不是一种信号?

  而这其中,包含了消费水平、消费习惯等,需针对消费人群的特点来做适当的改变。下沉市场的确有大生意,但并不是每个品牌都适合,也需要研究好小城市的生意经才行以及结合自身状况。2020年将是更多餐饮巨头下沉的开始。